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相关精神,关工委配合各学校在新学期学生家长培训时,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重家教 树家风 促沟通 共育人”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活动中,大家学习了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家庭的和睦、浓郁的亲情氛围等都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
家风,又称为门风。 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因素,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 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的重要性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说到家风,就自然少不了提起孔子倡导的“礼”、“仁”。 孔融让梨的故事 2.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3. 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我认为,好家风要传承的重要几点:
一、 勤劳致富家业兴时间给勤劳者留下串串的果实,而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双手。—— 高尔基
勤劳致富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当学徒还是做老板,一样要拚、要博、要奋斗。一件任务交给我,不管多么困难,我都要把它做好。工作是我最大兴趣,勤劳是我创业的源头。—— 陈绍良
天上不会掉馅饼,大家都知道。从古到今,任何财富的获得必须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一个家庭的富有,必须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一块砖、一片瓦、一座楼、一枚火箭的诞生,无不倾注了无数劳动者的心血。不论是谁,你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得财富,不劳而获是没有的。
二、 节俭持家养美德
节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戒奢克俭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俭节约的先进典型,积极倡导节约光荣社会风尚,推动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要抓好监督,曝光铺张浪费的典型案例,形成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的强大舆论压力,强化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导向。这也是好家风的一个传承。
三、 孝亲敬老代代传
好家风 尊老爱幼 团结互助 谦虚礼让 设身处地 善解人意, 甘愿吃亏, 诚实守信 勤俭持家 积极进取 家庭成员要理智,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家庭成员要尊敬老人,关心老人; 要与邻里和睦相处; 家庭成员对客人要热情、诚恳; 对有困难的人要同情、关心和帮助; 对任何人都不能漠不关心,要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我每次去二哥家,抬头看到大门上悬挂的由玉溪市老邻委、玉溪市民政局授予的“盛世乐天年”的牌匾,就想起我的老父亲。父亲百年仙逝,我们一家人很悲痛,但一想到父亲能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是我们李氏家族中第一个长寿老人,也是全县能够活到百岁寥寥无几的男性老人中的一位时,又倍感欣慰。看到父亲生前居住过的房间、床铺等大部分生活用品,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
老父亲生于1914年8月,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历程。他信奉佛教,一生吃斋念佛,从善积德,他在澄江县的玉皇阁传经、讲经的事,还被记载在《澄江县志》文史篇中。母亲早在1986年去世,父亲独居20后,于2014年农历八月初八一百岁零四个月驾鹤西去,回想老父亲一生乐观开朗、孝亲敬老、勤俭持家、善良大度,遇到困难总是积极想办法解决,从不悲观失望,因此我们也从老父亲身上学到了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特别是老父亲时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孝亲敬老,勤俭持家”更是作为我们姊妹五家的家风、家训而传承下来,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父亲受到街坊邻居称赞的地方。
老父亲生活简朴,不挑食,什么都吃,荤素撘配,酒偶尔吃一点,这也是他老人家长寿的原因,一百岁时还能走路,自己上卫生间,鹤发童颜。农历八月初三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初八晚上去世。老爸由于身体好,没有给子女添多少负担,还省吃俭用留下办后事的费用。最让人感动的是,2014年7月1日,澄江县开始正式实行殡葬改革制度,所有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化,在六月份时,宣传队到澄波社区用戏曲的形式宣传殡葬改革,我有事回家一趟,老爸一个人去看演出。我回来后问父亲:“老爸,今晚演出是宣传什么?”父亲说:“从7月1日起,人死了就要火化了,火化就火化,反正人死了,用什么形式安葬都一样,我百年后,也按规定来火化,不要为难政府,以前的棺木等能卖就卖掉。”多么朴实的话语,我还担心老人想不通,每没想到老人这么明白事理,这么通情达理。遗憾的是,过了两个月父亲去世后,按规定火化,安葬于吉花村委会的砚台山公墓。
父母亲一生,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兄弟姊妹5人:大姐、大哥在农村,二哥是军医,大校军衔,远在兰州军区新疆第十五医院眼科工作,他的事迹还写在2000年《澄江年鉴》人物篇里,现已退役。三哥是水电局的职工,已经退休,我是老幺,是退休教师。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姊妹几家轮流伺候父亲,不论到谁家,饭熟时,总是最先舀给父亲,父亲喜欢吃的糕点、水果从不间断,嫂子们也总是把父亲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把父亲伺候得舒舒服服的。父亲生病住院时,孙子们轮流守夜,端水送饭,倒屎倒尿,不嫌脏、不嫌累,直到身体康复为止。
不幸的是,大姐身体不好,早在五年前中风瘫痪,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庆幸的是,侄女一个农村妇女耐心伺候瘫痪的妈妈达6年。既要打工,又要照顾病人,还要接送孩子,忙得晕头转向用廋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我老父亲还语重心长地教育孙女:“孙女呀,你受累了,但不管怎样忙,还是要照顾好你妈,孝亲敬老,勤俭持家这是我们的家风啊!”更难能可贵的是,重孙子在老祖祖、奶奶、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耳濡目染,对奶奶也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心疼他妈妈太辛苦,放学回家,为奶奶端屎端尿,推着轮椅上的奶奶出去走一走,还经常把学校发的营养早餐省下一些来给奶奶吃。重孙子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年年都是三好生。还得过玉溪市举办的少儿英语口语大赛小学组二等奖。
所以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提倡好家风,传承好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孝亲敬老,传承好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女的镜子,俗语说“家风可正源头清”,只有父母正确的言传身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看齐的标准,以家风促国风,下一代的思想高度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
供稿:李 芳
编辑: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