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建设“大喇叭”。
11月11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关注了全国各地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举措,其中,玉溪峨山的“大喇叭”被作为典型宣传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峨山彝家村寨,看看村里的“大喇叭”都说了些什么……
□ 韩姣 周志玲 文/图
大巴格、水湾村、镜湖、永昌、云美、舍郎、甸头……在峨山的村村寨寨,每天清晨、傍晚都会响起温暖的声音:“拖拉机、农用车只能拉货不能拉人,多拉快跑危害大”“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酒后千万别开车”……
吴艳萍、王爱英、方捷、李玲……这些名字也许你不熟悉,但他们每天都会做同一件事,就是用“大喇叭”播放交通安全提示。特别是村里办红白喜事时,一定要用“大喇叭”吼两声才放心。
峨山县甸中镇大寨村的广播员施洪旺告诉笔者:“我们通过乡村‘大喇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增强群众安全意识。无论在田里还是家里,村民们都听得见,都很喜欢。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交通事故也就减少了。”
峨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合农村交通安全固本强基攻坚行动,坚持群众宣传视角,结合峨山县彝族群众众多、山区面积大的实际,把平时发生的典型交通事故,通过乡村“大喇叭”传播到各个乡(镇、街道)、村(社区),进一步夯实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让老百姓平时听得进去、出行记得下来、时刻放在心上,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效果明显。
转变思路 让声音走进村寨
过去,民警奔波在各个村寨,靠发宣传单和面对面讲解来宣传交通法规,但村里的“一老一小”有的看不懂,有的甚至听不懂汉语。自从“大喇叭”响起后,在县公安局党委的统筹推动下,派出所全面履行道路交通管理职责,交警大队领导包片,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大喇叭”为基础,覆盖到各个自然村,全面推动农村“大喇叭”交通安全宣传进村进寨。通过“大喇叭”传播交通安全,成为目前峨山各乡(镇、街道)最有效,且不可替代的宣传方式。
“双语”宣传 让内容贴近群众
为了让群众听得懂,交警大队特别邀请了彝族同胞录制了“彝语+汉语”音频,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大喇叭”内容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接地气、聚人气。播报内容包括节假日出行、雨雾天气和危险路段提示等,实时更新内容,真正让“大喇叭”成为农民群众出行的安全锦囊,时刻相伴左右。
宣传劝导 让出行更加放心
健全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层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交警部门将劝导站与“大喇叭”相结合,在交通安全日常宣教的基础上,在重要节点、重要路段、街天集市,集中警力开展宣传劝导,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常见的摩托车、面包车超员,拖拉机、农用车违法载人,人货混装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劝导力度,从源头上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阵地前移 让宣教更加生动
为进一步强化“大喇叭”宣传成效,峨山交警大队组建了4个执法小分队,到各个乡(镇、街道)开展“身边事身边人”交通安全警示行动。将典型事故案例制作成图文、视频资料,将交通违法的危害一遍又一遍地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从思想上认清交通违法的危害,从行动上拒绝违法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目前,峨山县公安派出所、交警部门联合建立了“峨山‘大喇叭’宣传工作群”,日常推送宣传标语、音频、图片。8个乡(镇、街道)76个村(社区)536个村民小组都响起了“大喇叭”,推送安全出行提示,在线解答群众提问,在公安派出所、交警、宣传员、村民之间搭建起了一道交通安全宣传桥,让彼此的心走得越来越近,出行也越来越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