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高速大队雾区事故防控模式保平安

民警引导小车、客车继续前行并提示前方大雾,注意行车安全。

不少老司机已经熟悉雾区防控模式,大货车主动驶离高速公路。

玉溪高速大队制作多块提示牌摆放在节点显眼位置,驾驶员一目了然。

昆磨高速大雾路段能见度极低,大车分流后,小车通行更安全。

未按规定驶离高速公路的大车在安全位置停车等候,待雾区能见度提高后放行,预防了潜在的事故。
自进入冬季以来,每天早上7点不到,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巡警大队的微信工作群和对讲机就热闹起来了,玉溪高速大队下设的7个中队巡雾警组开始通报各自辖区的雾情及通行情况。其他防雾警组也在各点就位,严阵以待,全力应对辖区内可能出现的大雾天气。这还不是玉溪高速大队防雾工作的开始,巡雾组凌晨6点多就上路展开巡逻,以保证7点准确准时通报辖区情况。
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
昆磨高速玉溪段贯穿玉溪南北,是典型的山岭高速公路,除了辖区道路情况复杂外,每年冬季,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昆磨高速玉溪段还会出现能见度较低的大雾天气,尤其是研和立交K100路段及峨山立交K116路段、新平扬武K160―K174路段、元江青龙厂K184―K191路段、元江K228至K236路段等,在上午11时前常出现能见度在100米以下(能见度最低10米)的大雾,给驾驶员行车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辖区内的大雾天气,最大限度地降低浓雾对行车造成的安全隐患,保证驾驶员既能高效顺利出行,又能平安通过雾区,是玉溪高速大队交管工作的重点。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玉溪高速大队研制出一套完善的防雾模式,成功实现了每年冬季辖区多雾路段路畅人和。
总结经验 探索推进
玉溪高速大队的雾区防控工作随着对雾区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改进,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开始是简单的雾区巡逻模式,但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雾区一旦发生事故,雾区内的巡逻组连自身安全都难以确保。认识到雾区应急反应要从雾前着手,改进为雾区巡查与雾前节点守候相结合的应急反应模式,但仍存在雾区短时发生连环事故隐患,于是再次改进,启用雾区巡查与雾前节点全车型分流、截流相结合的应急防控模式,当能见度一旦达不到安全要求,就在雾前节点进行全车型分流和截流,确保了雾区行车的绝对安全,但此模式又存在车辆分流到的地方道路也会出现大雾天气,且高速公路采取截流的方向存在截流时间长、堵塞距离长、群众意见大、紧急情况无法通行等问题。于是最终改进为以雾区巡查与雾前节点分车型管控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以多节点、多层次逐步纵深预防为辅的大雾天气应急管控模式。实现了事前、雾前节点控制,当雾情发展影响安全时,在雾前节点分流或截流货车,尽量一个方向分流、一个方向截流,小车、客车则进入雾区行驶,减轻地方道路防控压力,实现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相兼顾,安全与效率、责任与便民相统一;雾区发展到节点时,扩增节点,全面确保路面安全。
以研和立交至峨山立交这一大雾高发路段为例,峨山段雾区主要集中在K101研和立交以南和K129小甸中隧道以北路段,且多数在早7点以后起雾,进入起雾季节后,一是每天早上7点由巡逻组对雾区进行巡查,7点之前则由处于雾区中心的小街收费站工作人员负责观察,如有起雾趋势,立即通知两个节点控制组分别到下行线K101研和立交和上行线K130小甸中隧道入口就位(两个节点多数时候处于雾区外);二是雾区外的两个节点警组就位后,立即布设防护区做好分流、截流准备,只留一个车道供车辆通行;三是当巡逻组发现雾区能见度低于100米时,指令研和立交节点组对下行线主干道的货车进行分流,指令小甸中隧道入口节点组对上行线主干道的货车进行截流,指令管制区内的收费站禁止入雾方向的货车驶入,小车、客车继续行驶;四是当雾区能见度低于30米且严重影响小车、客车安全时,或雾区内发生事故时,则指令两端节点进行临时全车型分流、截流,待隐患消除或事故处置后,恢复对货车分流、截流;五是当雾区延伸至交通管制区时,则在管制区前增设警车预警点或在无雾路段适当位置增设节点管制组,增设的节点管制组参照雾前管制方法开展工作;六是当雾区能见度恢复到200米以上时,且确定不再回雾时(放行大量货车,如回雾将很危险)可解除管制,但雾前两端的节点控制组和巡逻组仍保留部分应急分流、截流设施,待大量货车通过雾区路段、确认无雾后,方可撤离。
安全便民 一举两得
以雾区巡查与雾前节点分车型管控相结合方式为主,以多节点、多层次逐步纵深预防为辅的大雾天气应急管控模式,是目前玉溪高速大队每年冬季采取的雾区事故防控模式,也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模式,这一模式凝聚了玉溪高速大队多年来从防雾工作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更囊括了广大民警的智慧心血。因为该模式的实施,昆磨高速玉溪段的雾区连续四年实现零事故,达到了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相兼顾,安全与效率、责任与便民相统一的管理效果。(记者 李志能 特约通讯员 姜艳 实习生 白迪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