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工作。法律援助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江川区法律援助中心聚焦主责主业,创新“2+3”服务模式,从法律援助最根本的3个模块入手,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架牢连接公共法律和民生民心的桥梁。
筑牢根基畅
通民生诉求“最先一公里”
降槛扩面“应援尽援”。明确经济困难标准和法律援助服务事项,对符合援助条件的,指派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援助律师提供法律帮助;对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的,适当降低经济困难标准,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指派”,并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对未成年人开展“法援护苗”“利剑护蕾”行动,实行全阶段指派同一名律师进行援助。截至2025年5月底,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指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8件,其中刑事援助94件、民事援助14件,涉及婚姻家庭、农民工工资、交通事故纠纷等方面,受援人总数108人,其中老年人12人、未成年人44人、少数民族12人、妇女20人、农民工22名、残疾人4名。
简化程序“快援优援”。推行“全域通办”和“容缺受理”机制,简化申请程序和材料,压缩审批时间,对情况紧急的案件实行“先行受理、后补手续”;高标准打造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设置咨询接待、案件受理审批,实现“一站式”服务,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农民工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绿色通道”,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新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农民工和新就业劳动者就近、优先提供法律帮助;发挥好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用,畅通诉求解决渠道,实行属地管辖、多方联动、即时解决。年内为7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5万余元。
延伸线上“云办快办”。加强对“12348中国法网”“12348云南法网”和“云南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的推广应用,在区公共法律服务大厅配备自助查询设备、免费无线网络等设施,方便群众获取法律信息,在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咨询、协助申请法律援助;优化升级法律服务机器人,对全区10台“云岭法务通”和66台“乡村法治通”进行系统升级和操作培训,引导群众通过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申请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实现“线上办”“随时办”。今年以来,通过“12348云南法网”微信公众号申请法律援助1件,来电咨询10件。
提质增效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优化队伍“人才支撑”。将市级18个律所44名在册律师,江川2个律所9名律师、3个基层法律服务所5名法律工作者全部纳入援助人才库,从中挑选25名业务精湛、综合素质较强的人组建江川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鼓励8名律师加入玉溪市法律援助律师资源管理库,壮大库内律师力量;不定期对律师、法律工作者就法律援助的内涵、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流程、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解读,加强对援助律师的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评估评查“强化质量”。加强对援助案件全过程监管和指导,严把审核关,提高案件办结率,规范法律援助卷宗的整理归档,形成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健全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和评查机制,通过回访受援人、征询司法办案机关意见等形式,对承办律师的服务态度、专业水平、办案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挑选4名优秀律师加入市级援助案件评查专家库,为后期案件评查打牢基础。2024年上报18件案件到省市参与评查,优秀2件,其余均为良好,近5年来均无不合格案件;积极协调援助经费,兑付拖欠多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经费84万余元,充分调动援助律师的积极性。
创新宣传“双管齐下”。灵活用好“线上”“线下”双渠道,变“被动式”宣传为“主动式”宣传。利用乡镇赶集、集中宣传日,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校园、进企业等“四进”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现场答疑、录制普法短视频以案释法等形式,用好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将法律援助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律援助深入人心。截至5月底,开展普法进企业3家,参与法律法规宣传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册150余册,现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5人次,有效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普及率、覆盖率。
来源:江川区法律援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