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华宁长安网 >> 政法园地 >> 政法风采
身残志坚,红心壮志守红山
——记通红甸乡大婆左村委会“一条腿”调解主任王兴林
2018-09-11 09:29:33

QQ图片20180911162834

QQ图片20180911162813

QQ图片20180911162823

    本网讯    通红甸彝族苗族乡,地处玉溪市华宁县城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民族乡,乡人民政府驻地通红甸村距县城51公里。乡政府下辖的大婆左村委会,东与红河州弥勒市西二镇隔江相望,西接青龙镇。全村委会国土面积18.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552户、2178人。其中:彝族778人,苗族109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5.9%,属于典型的彝族、苗族聚居地。

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是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安杯”的背后,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基层人民调解员,他们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为“平安华宁”的建设筑起了一座坚固“防洪堤”。王兴林只是华宁县75名普通的基层村委会(社区)调解主任中的一员,但他却又是不平凡的一人。

王兴林,男,51岁,苗族,中共党员,初中学历。2013年9月因急性骨髓炎进行了右腿高位截肢手术,自2016年5月起一直担任通红甸乡大婆左村调委会调解主任,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条腿”调解主任,但他却凭借自己的“一条腿”走遍了大婆左村每个小组的村村寨寨,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以案定补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能为了钱去做调解工作,要是为了这点钱我还不如去打工,我们要真心诚意的去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做实事、干实事,这样才能将人民调解工作干好。”这是王兴林平常质朴的话,他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连通红甸这个“老少边穷”的大山里,人们也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怕得不到、怕失去、怕孤独,但王兴林却秉持淡薄名利的信念从容走在人民调解的路上,并坚信,这不是终点,他还会一直走下去。

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王兴林作为大婆左村委会的调解主任兼治保主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村子里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时,他总是冲在前面啃“硬骨头”。

“他白天不在我晚上去,晚上不在我白天去,我就不信他不回来。”这是王主任在调解2017年小婆左村整村搬迁纠纷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搬迁过程中,因为资金、土地的原因出现了许多的矛盾纠纷,王主任就是凭借自己的一对拐杖深入农户家里做工作,积极听取村民的意见。对于不愿配合的村民,王主任甚至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经过数十天认真细致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开工。

2016年,云南活发磷化有限公司在采矿过程中与到现场的中寨小组村民发生纠纷,造成王某等9人不同程度受伤。王主任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受伤村民送至医院治疗,并稳定村民情绪,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事态相对稳定后,他积极从中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由公司承担受伤村民的医药费并一次性支付每位受伤村民补偿款20000元。协议达成后,在调委会的监督下,该公司立即支付相关的费用,但是有几位村民又不愿意按照协议履行,并外出开远打工。王兴林同志得知这一事情后,果断作出处理,向村党总支书记报告后并一同到开远做工作,最终经多方努力才得以化解此矛盾。然而,这并没有结束,2017年年末,采矿结束后又涉及采矿土地复垦工作,在复垦工作中,因为退地所涉及的200多万补偿款没有及时兑付,农户对此反响极大,出现了上访的苗头。王兴林同志又以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敏锐的警觉性及时发现苗头,并迅速上报,积极配合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和综治信访等站(所)加大跟踪排查力度,同时及时协调补偿款的兑付,最终平息了此事,有效防止了一次集体上访。

整个采矿事件,从受伤人员的安抚到协调赔偿再到最后的土地复垦赔偿,王兴林都积极参与其中,恪尽职守,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据统计,自2016年5月王兴林担任调解主任以来,先后受理调解各类纠纷56件,调解率、成功率分别达100%、95%。

三、学习和践行“枫桥经验”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 55年来“枫桥经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使其功能效果不断拓展,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一面旗帜。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作为一名调解主任和治保主任,王兴林认真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通过加强防范力度、创新防范措施,将一些可能诱发上访、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不懂就要多问”王主任虽然只是初中文化,但是他始终坚信“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王兴林先后多次参与“枫桥经验”,并把学习所得充分运用于自己的每一次调解实践中。除此而外,每次的调解主任培训会,他从不缺席,对于自己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会经常到司法所请教司法员,并自学相关法律法规和调解知识、技巧,现在已经是一个能独立化解农村各种常见纠纷的行家了!

2017年,玉溪坚持了12年终于喜获“长安杯”,这份荣誉的背后,少不了无数像王兴林一样默默奉献的基层人民调解员,是他们扎根基层、恪尽职守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

王兴林只是无数普通的调解员中的一个,但他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一员!他在用自己坚韧、乐观的品格生活着,工作着,用自己双拐去丈量脚下的土地,为建设“平安红山”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洪堤。(华宁县司法局  鲁冰花 朱 敏)

编辑:宋宇洪欣

编辑:华宁长安网
关闭
主办:中共玉溪市华宁县委政法委员会
运维: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