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解教人员普某某,今年27岁,出生在云南省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常里社区双凤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自幼无人管埋隐患
自小父母因务农、外出务工对其的照顾甚少,普某某一直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上爷爷奶奶给普某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在教育方面由于是隔代老人往往是随着普某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喜欢什么爷爷奶奶也不敢说个“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普某某的性格越发自负、任性,甚至有些跋扈不拘。
上学了,普某某结识了学校里高年级的同学,经常邀约着一起外出上网、玩耍,久而久之家也很少回了,爷爷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说的话普某某也不放在心上。老两口心里也着急,但也只能无奈的在家盼孙子回来。时间转瞬即逝,普某某初中毕业开始走上社会,爷爷奶奶更是见不到孙子了。普某某到城里找了些事做,但因学历不高、又不懂其他技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普某某面对这些突来的情况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天天和一群社会上的朋友混在一起。终触犯法律,因非法拘禁罪被人民法院于2011年5月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五个月,缓刑两年。2011年5月1日——2013年4月30日,普某某在大营街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期间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管,普某某认罪服法态度较好,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接受矫正。2013年4月30日矫正期满转入安置帮教。
交心谈心解心结
普某某社区矫正期满后,正式纳入安置帮教,开始之初对安置帮教工作很不理解,对自己的人生前途也较消极,精神萎靡,神情沮丧,眼神迷茫。认为自己已经进行了社区矫正为什么还要纳入安置帮教。对工作始终不理解、不配合。以前司法所工作人员说什么他都很乐意,现在反而不怎么搭腔。针对他的这个心理特征,司法所工作人员单独与普某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耐心细致的向其解释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不同,进行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同时,认真倾听他的诉说,了解他内心的彷徨,得知普某某会有这样的态度,主要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和不尽的忧虑,不想再重蹈覆辙。明白他的真实想法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向其宣传了我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解困帮扶措施。谈话结束后,普某的忧虑情绪有所缓解,脸上甚至出现了难得的笑容。至此,工作人员轻轻舒了一口气,但也认识到,这仅仅是对普某某帮扶改造的第一步。
解困帮扶暖人心
根据普某某的实际情况,司法所工作人员成立了由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小组等人员组成的安置帮教工作小组,制订了帮扶措施,通过走访、了解、谈话等多种形式的帮教活动,对其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感化教育工作,消除他内心的自卑,增强他面对生活的信心,帮助他解决现实的困难。得知普某某为找工作而烦恼后,司法所通过多方面协调,安排其到汇钢集团工作,每月有1000余元的经济收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普某某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话多了,笑容也多了,在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小组、用工单位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普某某的生活终于走上正轨。 自主创业换新颜
在汇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普某某的奶奶生病了。因汇钢的工作经常要三班倒,这样对照顾奶奶很不方便。一次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时,了解到普某某因照顾生病的奶奶经常请假,根据集团的制度在工资等方面有一定影响。普某某也向工作人员透露出想重新找份工作的愿望,前提是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奶奶。工作人员听后被普某某的孝心所感动,也担心若普某某辞掉汇钢工作后,会不会又和以前在一起的人员混在一起,一时经受不住不良分子的诱惑,重新走上犯罪道理。司法所工作人员重新制定了安置帮教计划,在其所在小组和社区中走访、了解普某某认识的人中有没有可以真正帮助他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与普某某同组的李某某想做二手车交易生意,但缺乏懂汽车、靠得住的人的合伙人。司法所工作人员想到普某某在判刑前曾从事过汽车销售工作,对汽车及销售有一点了解,也认识一些人。而普某某又是李某某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劝说,李某某同意和普某某一起先试试。普某某听说这个好消息后,热泪盈眶,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对他的关心万分感谢,对李某某肯与他合作,对他的不嫌弃、不放弃更是不知怎样感谢。正式工作后,普某某很是认真、刻苦,经过努力二手车销售生意以有所起色。
现在,普某某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对自己过去鲁莽的行为感到懊悔,感触良多,为政府和社会对他的关怀感到由衷的感激。面对前来道贺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普某某表示他已痛下决心,今后绝不再干违法犯罪的事情!看到普某某几年来的变化,司法所工作人员深感欣慰,并为这份神圣的工作感到自豪!
编辑:罗佳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