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今天是七夕节,我开完了小石桥乡召开的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就跑到了单位挂包帮扶的玉苗三组了解情况,看着沿途栽满了绿油油的烤烟,哼着《在希望的原野上》,心想这里的情况或许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党的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全面铺开,一批批挂包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家庭送上脱贫政策,指明发展道路,制定帮扶措施,努力践行着“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铮铮誓言。
“2017年8月31日,星期四。明天就要去驻村了,交接完工作,我去向领导辞行。王江辉院长比我长不了几岁,但他的话语却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他说安排我去驻村扶贫,是任务也是一次锻炼,我在那边的工作代表了区法院的扶贫态度,需要拿出‘绣花功夫’,把工作做细做实。”
早在2016年,红塔区法院就开始挂钩帮扶玉苗三组,但到了2017年8月,按照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百日攻坚”的部署,才派驻干警驻扎在联系点,负责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协助行业扶贫单位摸底入户,开展精准识别。
“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明天就是国庆节了,可以回去跟家人团聚。我来玉苗村整好一个月,跑遍了61户贫困联系户家里,了解他们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明天要把这些资料带回去梳理统计,分析贫困原因。群众们好像对扶贫队员入户调查早已见惯不怪,态度不冷不热。”
周兴华同志是红塔区法院执行局的一名执行员,院党组考虑到小周办理执行案件多年,群众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这才决定委派他前去驻村。为此,小周创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其余60名挂钩干部拉进群里,开始的时候还“埋头苦干不问世事”,到后来隔三差五就往群里发送照片和统计表,甚至“哪一户对象的孩子上学闯了祸,学校要开除”这种事也要跟挂钩干部通报,寻求帮助。
“2017年10月7日, 施其能家劳动力不足,眼看秋收在即,粮食要烂在地里,工作队安排我们去帮忙。干了一天的农活,我真正感受到老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不好过,如果有选择,谁愿意来种地。”
“2017年12月4日。历时两个月,新一轮的信息录入终于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贫困户实施动态管理,精准识别以后进入和退出机制也很便捷,再也不用翻小本本查情况了。”
2017年至2018年间,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扶贫工作者对贫困对象开展多轮精准识别,按照“三评四看一公示”的规定程序重新识别贫困对象,采取入户调查、走访群众、查阅资料等方式,逐户登门核查贫困户住房、医疗、教育及生活状况,核清家庭资产、收入支出等情况,详细了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意向,并一一录入电脑,逐户建立电子信息档案。
“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临近春节,今天王院长带领挂包干警来联系点看望慰问贫困对象。群众们见到干警就夸我帮扶做的好,那模样像是婆家人向娘家人夸赞新媳妇,除了腼腆外,我感觉自己终于做出了些名堂。”
“2018年3月1日,星期四。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去乡扶贫办的路上接到家里来的电话,妻子顺利生下了女儿,除了喜极而泣,更多的是心酸,怀胎十月,在她最需要我的这段时间也是聚少离多。”
在同事眼里,小周是个年轻力强的大小伙,为人热心,工作积极性高,办起执行案子来果敢,执行力很强。去了玉苗村驻扎,性格和作风改变了很多,更善于从群众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对策,渐渐增强了这位年轻同志的“群众立场”,这对以后的执行工作也很有帮助。
“2018年3月29日,星期四。驻扎期满了,明天我就要正式返回原单位,虽然新来的局领导让我休息一天再回去上班,但现在正是‘执行攻坚’的关键时候,早一天回去大伙就少一分结案压力。回头想想,驻村这段时间纵然少不了吃苦受累,可也办成了许多事。”
小周驻村的七个月和回来后继续担任挂钩联络员的这段时间,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配合主管部门完成了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信息录入工作。二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协调,实现了挂钩干警对贫困户‘点对点’的帮扶。这种帮扶一方面是体现在农事上,除了体力帮工,还能指导作物耕种,向农户普及政府就学就业、农业、医保、低保等政策和补贴,把政府的惠民政策传下去,把党的光辉形象树起来。第三是通过小周的努力,不仅使区法院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挂包任务,还延伸了审判职能,在综合治理其他工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全院挂钩的61户贫困对象,通过帮扶和精准识别,到2018年成功脱贫35户,2019年下达的19户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到了年底也全部脱贫出列。在这期间,通过小周的协调和争取,区法院坚持每年向玉苗村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灌溉水利工程建设,春耕期间,多次组织党员干警捐款支援农户抗旱保春耕,坚持每年中秋、春节期间组织干警看望慰问贫困对象,把一批批旧桌椅、办公用品、医用口罩和音视频设备捐赠给村委会和帮扶对象,贫困群众达不到基本生活条件,一些干警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和捐赠新旧家具、电视机。除了物质帮助,区法院还把玉苗村作为党建和法治宣传阵地,不定期深入村组讲授党课和法治课堂,发放法治类宣传资料,联合村委会举办道德讲堂,讲法治、颂党恩,倡导农村新风尚。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
“2018年1月5日,星期五。今天我带着执行局的老谭把今年的执行款送去给了卡云祥老夫妇,看着两位老人哆嗦的步伐,我开始怀疑起来,法律真的是解决家庭纠纷最好的途径吗?”
小石桥乡玉苗村委会二组的卡云祥、卡拔氏夫妻二人均已80多岁,年老体弱,生活无法自理,收入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二人育有四子一女,均未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早在2014年3月4日,卡云祥夫妻二人将其中三个儿子告上了公堂。红塔区法院受理该赡养纠纷案件后,于2014年3月6日在玉苗村委会公开开庭审理,调查到三被告作为原告儿子多年来未承担过任何赡养义务,当庭作出了判决,由三位原告自4月1日起分别支付老人生活费每月150元,每年一次性付清,两位老人今后的医疗费由三名被告各自承担25%。判决生效后,卡云祥夫妇与三位儿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三个儿子仍拒不履行给付义务,红塔区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执行,由执行局收齐赡养费后,送到老人手里。这一送就持续送了3年。直到2017年小周驻进玉苗村,详细了解情况后,认为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已不适合单独居住。小周决定劝说三位儿子共同赡养老人,并迅速向院领导和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反映情况,在多方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调解下,终于达成和解,三个儿子同意每家一个月轮流赡养老人。
自古寒门出贵子,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8年8月7日。立秋了,驻村结束后,还是由我负责联络挂包扶贫工作,我仍坚持每个月去一趟玉苗村。今天,矣树兰带着高中毕业的女儿在种地,村委会送去了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永远也忘不了矣树兰当时的笑容,像是雨后的天空悬挂着美丽的彩虹。”
矣树兰今年54岁,玉苗三组村民,是区法院挂钩帮扶的贫困对象。2008至2009年间,矣树兰的丈夫和公公因病不幸相继去世,留下了13岁的儿子和9岁女儿,还有20多万元因治病产生的外债,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最艰难的时候,烤烟还没卖,家里没什么吃的,我让女儿早早去学校吃不收钱的营养餐”,回顾起最艰辛的那几年,矣树兰总忍不住泪眼婆娑,觉得对不起一双儿女。小周驻村后,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对矣树兰家庭致贫原因和现状梳理分析,制定了帮扶思路。一是帮助矣树兰全面了解助农、惠农和扶贫政策;二是与乡中心小学和玉苗小学接洽,为矣树兰争取到去学校食堂做工帮厨的机会,增加固定收入;三是帮助其子女申请助学贷款和贫困家庭学生困难补助;四是协调挂包干部提供物质支持,帮助解决不时之需。在这些帮助下,矣树兰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惠:2018年享受产业补助、生态补偿、社保补贴等共计4081.66元,获得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发展生产、供养子女读书。
“打铁要靠自身硬”。在生活遭遇诸多不顺时,矣树兰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凭借自强不息的韧性、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守着心中的希望。凌晨四点,当别人还在酣睡的时候,她已经在田间地头做起了农活,早晨六点半,她准时出现在玉苗小学食堂,为学生们做上了早餐。早上九点,清扫完食堂后,她又出现在小石桥乡蔬菜交易市场,出售当日采摘的蔬菜。十一点,她回到食堂为学生们准备中午饭,下午两点继续耕作,四点准时再回到学校为学生准备晚餐,六点后又在田间地头继续耕作……她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给儿女带来了生活与发展的希望。除了在学校帮厨,她还承包了十余亩土地,按季节栽种烤烟和蔬菜,不仅还清了20余万元外债,还将儿女顺利供养上了大学。2018年11月,驻村工作队对矣树兰收入信息采集统计显示,她依靠在学校食堂做工,年收入达到14400元,种植烤烟、蔬菜年收入约达5万元,这标志着矣树兰家庭已成功脱贫。
贫困家庭出学霸,穷人孩子早当家。两个小孩从小就特别懂事,母亲的艰辛,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从不乱花一分钱,哥哥穿好心人捐赠的衣服,妹妹则穿哥哥穿过的衣服,用稚嫩的肩膀帮助妈妈务农。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在村委会和驻村队员的鼓励帮助下,矣树兰一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再难再苦也保障着孩子就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儿子施贤于201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女儿施然,2018年以629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被兰州大学录取。“矣树兰家庭”以传奇般的感人事迹极大鼓舞了这个贫穷落后的乡村,让行进在艰难道路上的群众看见了丰收的希望,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2019年7月3日,星期三。今天,按照宣传部的征文通知,院里安排人员挖掘扶贫励志典型。当找我了解情况时,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矣树兰家庭,这个用辛勤汗水浇灌希望之花的女性,在我心里永远闪耀着光辉。希望所有的贫困对象都能像她一样,在希望的原野上自立自强,奔向幸福的未来”。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