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是社区治理中的最小单元,小区安宁则社区安宁。古滇国城小区位于江川区大街街道浪广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9.88万平方米,共有房屋16排243幢,居民8500人,其中常住人口4680人,流动人口3820人,是一个集综合购物、商业住宅、居民住宅于一体的大型商住两用开放式小区,居住人口多、流动性高,治安形势复杂,管理难度大。近年来,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江川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以古滇国城小区为试点,成立小区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物业共管,全力打造“一核两体三共治理+四小工程”的小区居民自治新样板。小区连续三年刑事、治安案件零发案,矛盾纠纷零上交,为社区治理作出了良好示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激活“红色细胞”,把握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这一核心关键
一是成立支部、建强堡垒。摸清小区党员数量和所在单位,动员先进党员、唤醒“沉睡”党员,逐一建档立卡,在区委政法委、组织部和社区的指导下,按照党组织设置原则,成立小区党支部,选配理想信念坚定、口碑好威望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业主作为小区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目前小区党支部已有党员105人,为推动小区党建+小区治理“联建双推”注入了“源头活水”,激活了“红色细胞”。二是小区吹哨、党员报道。通过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和“党员业主亮身份”等方式,公示党员情况,入住小区的党员义务参与小区治理和监督。结对单位党支部与小区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共联,通过举办共学理论强信念、共议防范保安全等活动,加深彼此了解,争取各单位对小区治理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为小区治理汇入了“海纳百川”的力量。三是交叉任职、形成合力。为使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合成一股力、拧成一股绳,积极推行“交叉任职”制度,物业公司有小区党支部1名委员交叉任职,小区业主委员会有小区党支部2名委员交叉任职,从而优化了小区自治架构,加强了党组织对业委会和物业管理的指导,让党员真正活跃在小区治理的各个前沿阵地,成为促进自治的“红色纽带”。
二、调动“内在动力”,用好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两个重要载体
一是广泛动员,夯实自治基础。党员包干到户,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广泛宣传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党的先进理论,充分发动业主积极参与业委会选举,共商共谋小区事务,小区业主参与小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在最近一次的业委会委员选举中,现场到会业主人数占实有住户人数的比例高达99%。业委会真正成为具备“红色”理念,真实反映业主诉求的重要载体。二是管服兼具,丰富物管功能。交叉任职把党组织的领导嵌入物业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党对物业的监督管理,强化党建宣传,营造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红色物业”推动物业管理向管服兼具升级转变。物业公司主动提供一间办公室用于党支部和业委会日常办公,实现“党建+业委会+物业管理”同址办公、一体运转,使物管成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三、打通“融合动脉”,完善制度牵引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治理
有了党组织,建强了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两个载体后,党支部、业委会和物管三方集思广益、凝智聚力,在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居民公约上想办法、出新招,促进三方治理共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格局。一是深化协商共建。共同商议,制定出台《古滇国城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小区“红色议事厅”。联席会议由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或物管负责人主持,每月召开一次,如遇小区临时性重要事务,可随机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小区治理情况,听取业主诉求,研究小区矛盾纠纷等解决方案。如遇重大事项或需要对外协调事宜,则邀请社区党总支参加,共商意见后由业主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最后由物业具体执行。形成了民主协商、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的小区共建格局。二是深化协同共治。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16排房屋全部设立排长,由党员业主担任;向下设置党员中心户,全面畅通“党支部-排长-党员中心户”的三级架构,使党组织引领小区治理延伸至家庭。进一步丰富模式,建立“党支部+物业+排长”工作制,让物管深度衔接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确保小区治理任务落实到每家每户,能够更好听取业主心声和诉求。同时实现了紧急事务的“一呼百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支部、业委会、物管及时协商,排长、党员中心户、物管员工齐上阵,共同宣传政府依法防控政策,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小区未发生一例确诊病例,未发生一起因疫情防控引发的矛盾纠纷。三是深化资源共享。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联络员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互通有无、畅通协作。在党支部的指导下,物业主动作为,将小区长廊、凉亭、广场等人气聚集的区域打造为党建阵地,建设红色长廊文化、红色墙体文化。三方在阵地召开民意听取会以及排长“道路会”等,同步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问卷调查、民意征集、物业管理等工作,真正实现“阵地共享、一地多用”。同时,组织居民开展歌舞表演等文体活动,打造“团结友爱、绿色和谐”的小区文化,增进了业主感情,夯实了小区自治的群众基础。
四、深入“神经末梢”,创新四小工程全面畅通小区自治通道
一是“小快灵”解决小区居民“大问题”。对联席会议商议后需要持续推动解决的复杂问题,由党支部、业委会、物管三方指定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共同成立行动小组,根据需要灵活调动小区排长、党员中心户等共同参与。以合力、高效、节约、灵活的方式跟进问题,向联席会议报告工作进展;以“一办到底”的态度,持续推动问题解决,赢得了小区居民普遍好评。二是“小走访”走出党对群众“大温暖”。组织党员、业委会委员、物管员工按照业主名单,逐一上门开展走访,听取业主合理诉求,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就地帮助维修水电管道等。并联合相关单位,对行动不便的居民,开展“送证上门”、“办事指南”等贴心服务。通过小走访解决业主困难问题和诉求13件。三是“小手机”串联治安防控“大网络”。党支部、业委会、物管三方共同建立“平安小区群”、“治保调解群”等微信群,邀请业主代表、社区民警、治保主任、调解主任等入群,实现治安信息快速传递,及时掌握小区和周边治安动态,还可组织开展网上培训,增强物管和小区业主的治安防范意识。同步推动小区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打造良性互动的网上平台,打破基层社会治理“自上而下”的线性治理模式,使单向管理走向双向互动。四是“小分队”讲出知法守法“大氛围”。组建普法宣讲小分队,深入各个阵地,及时解答居民办证办事和法律法规咨询,传发普法宣传资料。并邀请相关单位工作人员,适时开展图文结合的办事流程讲座、普法讲座,营造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小区居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基层法治建设得到夯实。
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关键,充分发挥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两个载体,辅之以机制建设和多项创新举措,江川古滇国城小区走出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下步,玉溪市政法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总结小区治理经验,带动社区治理变革,为平安玉溪、法治玉溪建设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