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目前全省老旧小区改造中,集中连片改造面积最大的小区。
这里引入智慧管理理念,实施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充电桩、门禁扫码识别系统、停车位感应设施等智能化停车系统建设。
这里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小区道路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解决了积水及资源再利用问题。
这里改造后,小区道路干净平整,停车位整齐统一,绿化景观赏心悦目,休息凉亭、垃圾箱、健身器材、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是峨山县双江街道柏锦社区练江南苑小区。2019年12月改造前,这里是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等问题突出的101个小区集中地。11月13日,记者来到这个小区时,感受到了巨大变化。
从脏乱差到换新颜
“我在这里住了30余年,政府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前,这里没有物业公司,无人管理,基本没有绿化,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58岁的小区业主邱永洪说,他刚参加工作就进入峨山县粮食局,在这个县粮食局小区一住就是30余年。
邱永洪介绍,小区于1993年开建,由于年久失修,不时有粪水回流到1楼住户家中,常引起住户间争吵。小区里没有停车位,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前几年,有业主把靠近街边的房子改造成门面房对外出租,与小区住户产生矛盾,还发生过住户上访事件,邻里关系一度很紧张。
2019年12月,峨山县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县粮食局小区被列为第一批改造小区。经过推倒围墙等一系列改造,现在小区划定了规范的停车位,重新修建了道路,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小区干净整洁了,住户心情舒畅,十分满意。
“通过各项改造工程,老旧小区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治安防控有了保障,消防设施更加齐全,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得到根治,景观环境显著提升,困扰居民的停车难、停车混乱问题得以解决,小区秩序更井然。”峨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张云凤说。
据了解,峨山县老旧小区大部分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不同程度存在房屋建筑物年久失修、设施配套不全、小区功能不齐全、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及物业管理不完善不到位等问题。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及省政府关于“美丽县城”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峨山县申报了老旧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分3期进行,总面积40.83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42亿元,涉及101个小区、311幢住宅楼、3790户11370人。通过改造,基本实现老旧小区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美丽县城。
项目一期2019年12月开工,2020年7月完工,改造范围涉及22个小区、54幢住宅楼,面积7.4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104户,70%为下岗工人。项目计划总投资3200万元,中央1741万元专项补助已就位,不足部分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建设和盘活小区资源解决。
旧小区打破围墙整合为大小区的同时,居民的“隔心墙”随之拆除,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注入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素
如何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引入现代化社会治理模式?张云凤介绍,峨山县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建设,成立平安峨山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9名县级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8个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66家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小组设办公室及党建引领、政治安全等9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完善的组织领导架构,以便各司其职抓牢平安峨山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
“改造过程中,峨山县按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管理中共建共享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紧贴居民生活需要、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推进封闭式老旧小区改造,着力解决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云凤说。
改造期间,峨山县坚持业主参与,“改不改”业主说了算,发放民意调查表1064份,收回963份,汇总意见、建议56个,以高于90%的支持率确定了改造方案,营造居民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峨山县充分整合现有存量资源,全面整理既有边角地和碎片地,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拆违拆临、拆墙透绿各项工作,拆除围墙近2000平方米、老旧大门400平方米、花台5000余平方米、临违建筑440平方米。
同时,整合闲置公共用地,盘活小区停车资源,规划车位600余个,增加330余个;实施雨污分流,埋设雨水管2537米、污水管2638米;推进一体化配套设施建设,埋设通信线路6345米、天然气管道2659米;新建休息凉亭9个、长廊2个、单车棚14个;移栽乔木463株,绿地率达24%,净增11.5%。
为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峨山县还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出台《峨山县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按照“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要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推进。
峨山县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水平,通过党建联席会、民情恳谈会、问题调处会等形式,在社区与街道、施工方沟通协调、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激发居民对小区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居民对新管理模式有认同感、归属感,让大家在沟通联络过程中,相互认识、熟悉,再造小区熟人社会,增进了邻里和谐关系。
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
“小区改造成效好不好,我是有发言权的。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以前是卖米线的地方,现在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小区业主有了集体活动的好去处。”练江南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72岁的秦乔恩亲身感受到改造前后的变化。
秦乔恩是原峨山县钢铁厂职工,1995年钢铁厂小区建成之初,他就一直住在这里。小区共有10幢楼、258户居民,钢铁厂改制后,小区就没人管了,很是脏乱差。
2020年春节前,小区被列为第一批改造小区,围墙被推倒,道路修通了,还装起了路灯,绿化也搞起来了,大家对改造效果很满意。
2020年9月,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彻底改变了无人管理的局面。现在,小区建成警务室,社区民警进驻,以前时有发生的盗窃现象现在也没有了。
峨山县在小区改造中注重发挥党组织优势,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小区党支部引领,“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小区物业公司”四方联动的治理机制,推进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交叉任职,建立协商议事机制,广泛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定期协商解决矛盾问题,共同服务小区居民。
峨山县将党建、“三创”、综治、城市管理、消防安全等融合为“一张网”,实行组织共建、信息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事务共商、干部共抓、品牌共创,构建“多网”融合运作模式。同时,按照“1+N”模式配备网格员,抓牢力量整合,“综合网格员”要当好信息员、巡防员、调解员、管理员、服务员、宣传员“6种角色”,基本构建了小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小区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小区现在改造完毕,还利用闲置土地建盖了商铺和各类设施,环境大变样。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小区房价也涨了,从改造前每平方米2600元至3000元涨到现在的每平方米3500元至4000元,这里再不是以前脏乱差无人问津的小区了。”邱永洪高兴地说。
“改造资金从何来?”张云凤说,峨山县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小区资产盘活”的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积极协调通信、电力、供水、天然气等社会资本参与共建,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技术难题。
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业主委员会对小区内600余个车位使用权进行出租,出租年限30年,每个车位租金2万元,仅此一项可实现租金收入1200余万元,有效解决改造资金不足问题。此外,鼓励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做好前期日常安全巡逻等工作,确保小区改造项目竣工后不发生重建轻管现象。
“现在,我们住在这里,感到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啦!”邱永洪信心满满地说。
云南法制报记者 管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