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长安网
您当前位置: 社会市域治理
“宰相故里”社会治理焕新颜
2021-03-29 10:28:36

 3月,玉溪市红塔区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从玉溪市中心城区出发,驱车半小时,就到了红塔区高仓街道梁王坝社区,社区办公楼在公路旁边,宽敞明亮。记者刚一下车,一位男子就迎了上来,他就是梁王坝社区治保主任谢保贵。

1

“宰相故里”焕发生机

“我们社区现有4950人,1860户,有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在古代就非常出名。”谢保贵向记者介绍,在元代时,“梁王”甘麻剌在今梁王坝社区一带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梁王坝是玉溪境内最早的水利工程设施。到明代时,古城扩展为“大古城”“小古城”,整个古城呈“回”字型,因驻军在此建仓积粮,加之当时高姓人士居多,故更名为“高仓古城”,一直沿用至明清,后才改名为高仓。高仓是云南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在历代名人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明朝末年的雷耀龙。雷耀龙为高仓村人,17岁时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被崇祯皇帝器重,升至礼部尚书,晚年追随永历帝,被封为翰林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务),因此,高仓又有“宰相故里”之称。

在高仓街道龙树社区李井村有一个清道光年间的道德碑,共刻有430个字,是李井村老幼同立的村规民约,主要提倡全村各姓须和睦相处、患难相顾。

星移斗转,时光如梭,2021年,高仓街道梁王坝社区创新实践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即“3+N”新时期群防群治模式,在“宰相故里”、道德碑所在的高仓街道焕发出新的生机。

5

推进群防群治规范化

“2020年4月份的一个深夜,在我们社区旁的红塔区农业农村局建设工地的看门人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在楼里发现了小偷。”谢保贵告诉记者,他接到看门人的电话后,一边安排他要保护好自己,不要打草惊蛇,一边迅速通知派出所,并快速赶到区农业农村局建设工地。等派出所民警来到现场,大家会合后,在大楼地下室拐角处将盗窃电缆铜线的嫌疑人抓获。像这样快速协助公安机关查破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案件数不胜数。2018年以来,梁王坝社区依托社区群防群治力量200余人,协助公安机关查破案件9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人,开展安全检查127次,排查整改隐患62处,调处各类纠纷41起。

快速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这得益于梁王坝社区近年来创新实践的“3+N”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为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避免出现社区治理工作“上热中温下冷”现象。社区围绕调解组织、联防组织、内保组织3个机构,组建治保队伍,设立联合指挥部,推进群防群治队伍规范化。广泛调动社会各方的“N”种力量,将社区党员、老人、学生、商铺从业人员等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加入红袖标治安志愿者队伍,将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送水工等人群纳入信息员队伍。自启动“红袖标”治安志愿者以来,人数已达500余人,共参与巡逻1500人次,盘查嫌疑人26人,提供案件线索15条。

1

推动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双网融合”

据介绍,梁王坝社区还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双网融合”,在社区设立1个网格及10个分网格,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居委会主任)任网格长,社区治保主任任网格专干,各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任分网格长,小组治保员任分网格专干,广大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者吸纳为网格员。实行属地和单位责任双包干。辖区内的单位是网格治理的重点区域。分网格负责人包干外围治理,履行好属地责任;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包干单位内部治理,履行好主体责任。实行“双中心”合并运转。借助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基层资源成立社区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合并调度社区治理事务,社区每年筹集10万元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为社区工作者搭建3个“通道”

梁王坝社区率先在全省开展社区工作者标准化职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还搭建3个“通道”,即畅通选拔“通道”,突出学历和能力,把发展经济、乡村振兴、社区管理等方面能力较强的党员和青年选配进入社区“三委”班子。严格考核“通道”,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制,提高薪酬待遇,全员“脱农”上岗;实行错时上下班,延长服务时间。要求社区工作者开展居民走访每月入户不少于10天60小时。对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采取群众评议、互相评议、上级评议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内容比重加权计分,考核结果优秀的给予精神奖励和一次性资金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进行通报和扣减相应绩效。优化待遇“通道”。社区工作者工资由基础工资和绩效补贴组成,社会保险补助按照每人每月800元进行定额补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治保主任享有每月生活补助1500元、通信补助100元,每年保额不少于2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治保成员每月享有通信补助60元;专职治保队员每月享有补助不低于2500元。该待遇政策施行后,社区工作者每年最低收入达4.23万元(最高可达8.82万元);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的生活补贴提升到800元/月,“一肩挑”的可达1000元/月。

6

科技手段助力治安管理

“2020年,社区8组居民温从仁家价值2000元的一只鹦鹉飞走了。经过查找他发现被9组居民谢宝安拾获又送给了隔壁邻居柏文珍家饲养,温从仁去索要却因为提供的鹦鹉特征不明显被拒绝。”谢保贵告诉记者说,当时温从仁还通过社区微信发来鹦鹉的图片等资料,请求社区出面解决此事。社区接到居民反映的问题后,委派谢保贵前去处理。谢保贵经过实地调查了解,确认鹦鹉的确是温从仁家的,就去柏文珍家做工作,最终柏文珍答应归还鹦鹉。由于柏文珍饲养鹦鹉已达半年,温从仁同意给柏文珍500元答谢费,一场纠纷就这样一次性解决了。近年来,梁王坝社区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社区调解邻里纠纷,大到打架斗殴盗窃伤害,小到调解饲养宠物纠纷,梁王坝社区通过搭建公安机关与治保人员、辖区群众的情况反映、矛盾调处平台,实现工作指令、日常报送、紧急报警、采集上报等网络化管理新模式,打通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并协调把辖区学校、企业、小区、商铺、仓库等门禁系统、车辆特征识别系统、联网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的信息全部汇入“公安警务云”平台,为公安机关提供高效便捷的智能化治安管理方案。还借助“地网”建设,推广“铠甲卫士”,利用“铠甲卫士”破获“两车”案件14起,追回被盗车辆12辆,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借助“天网”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在辖区及周边建设高清视频监控,大大提升了打击防范违法犯罪的工作效率。

据了解,梁王坝社区近8年来无重大刑事案件、集体信访事件发生,无越级进京信访事件,梁王坝社区通过创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让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4

“云南第一村”向智慧治理社区迈进

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地处玉溪市红塔区坝子的西南角,离城区4公里,借着改革的春风,上世纪80年代初大营街社区从最初的建筑业起步,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完成了最初的资金积累,迈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被称为“云南第一村”。

2019年12月,红塔区委、区政府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决定在大营街社区开展社区试点建设工作。这对大营街社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大营街社区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开始,便先后投资建设硬件设施,在地下管廊建设时就留好了各种管线和端口,基本形成了网络体系;在第二次民居改造时又增加了管网建设和510个摄像头,目前总共1500余个摄像头遍布各个街头、角落,这意味着整个社区已经有了智慧治理平台的基础(硬件)设施。2020年12月,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玉溪市第一家“大营街幸福社区智慧治理平台”投入试运行。

“从社区办事到各种报表制作上报,从物业管理到治安管理,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目前社区还整合了网格内党建网、平安网、警务网等资源,已初步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化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格局。”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颜伟指着社区内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介绍说。

1

2

据了解,多年来,大营街社区利用闲置集体土地,依托当地温泉、饮食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业,由集体出资打造了汇龙生态园和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两个4A级旅游景区。2010年,大营街开始实施第二次民居改造,到2017年1月统一建盖了1482套双拼别墅,人居环境再次得到升级。2020年,大营街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69元,社区从“云南第一村”正在向玉溪市第一家智慧治理幸福社区迈进。

(云南法制报记者 管继方)

编辑:禹露
关闭
主办:中共玉溪市委政法委员会
运维: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滇ICP备1000470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