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玉溪市华宁县公安局宁州派出所以“一室三队”警务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党建引领,深度融合“情指勤督舆”建设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力打造“党政领导、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档升级。
“党建+网格”,建强社区治理“硬核团队”
有效提升“话语权”。18名社区民警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担任副书记,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将社区警务工作纳入社区年度工作规划,将警务绩效纳入社区年度综治考核,参加(列席)村(社区)两委会、“三会一课” 、会商议事98次,同步安排部署宣传防范、矛盾化解等社区警务工作,协助解决村务、政务等热点、难点问题17件,辖区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认同感显著提升。
夯实融入“压舱石”。全面启动勤务指挥室“研交办督结”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采取“报备制+派单制”的方式将“情指勤督舆”一体化实战化警务体系延伸至社区警务工作中,推动社区民警从“下社区”变为“在社区”“知社区”“融社区”,靶向施策向社区派发工作指令29期、提示函7份,依托网格力量调处矛盾纠纷212起、回访案事件168起,开展巡逻防控90余次。
拧紧三级“动力轴”。按照“一网到边、一格到底、织密织细”的思路,主动参与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组织架构搭建,将辖区18个村(社区)划分为186个网格,健全完善“联采、联治、联调、联管、联巡、联宣”六联协作机制,使用“共治通”APP采集楼栋、房屋、人口信息13.52万条,处置各类事件342起,用制度“杠杆”撬动网格事件微循环、小循环、大循环闭环流转。社区民警牵头定期开设“网格小课堂”19期,收集意见建议16条,促使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从“被动组织模式”向“主动工作模式”转变。
“人力+科技”,贯通社区治理“多维视角”
用好义务巡防“生力军”。用好用足“一案一补,一事一补”等奖励机制,广泛发动治保、安保、网格员、快递员等有生力量加入“红袖标”治安志愿者队伍,主动担当起辖区帮困救助“服务员”、守护家园“巡逻员”、邻里矛盾“调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安全防范“宣传员”,逐步构建起“严防密控、打防结合、无缝对接、全民皆警”的治安防控新格局。庆祝建党100周年安保期间,涵盖多个领域的23支志愿者队伍,600余名志愿者主动开展义务巡防60余次,协助做好各类活动安保8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5起,提供情报线索3条,协助破获案件2起。
用好视频监控“智慧眼”。以智慧安防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行“雪亮工程+N”防控模式,即按照“进出口必建、集聚区必建、重点区域必建”的原则,在中心城区重点部位建成城市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157路,实现治安动态“全景掌握”;精准整合500余个社会视频资源,实现对已建城市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的“补漏”和“扩展”;广泛发动商户、小区“自筹共建”,辖区13个小区基本具备“智慧安防小区”验收条件;人防、技防叠加融合,开展“全天候、轮回式”综合巡查,主动干预,主动管控,通过鼠标“巡逻”,探头“站岗”破获可防性案件53起,辖区发案率同比下降11.77%。
用好村组行业“微触角”。探索“互联网+社会联动”模式,把“加友扩群”作为延伸和拓展基层社会治理触角的源动力,通过“微警务”,搜集“微信息”,掌控“微动态”,服务“微民生”,在“宁州平安志愿者”“行业场所交流群”等13个自建微信群的基础上,主动融入18个村(社区)工作交流群、124个村组群众交流群、34个小区业主群、23个商业群,辐射面达1万余人,构建起点对点、键对键的“平安宁州”微信群矩阵,推送安全防范宣传197期,提供业务咨询服务432件,收集研判线索49条,借力“微友”找回走失儿童、老人23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人,“群来群往、微来微去”成为警民联系的新常态,“圈里圈外、网上网下”变成服务和实战的主阵地。
“法治+自治”,共绘基层善治“宁州画卷”
培育普法“带头人”。把普法工作贯穿到社区警务全过程,推出普法“带头人”培育工程,抽调实战精、业务强、懂法律、善沟通的民警组建法治“宣讲团”,定期通过讲座、咨询、送法到基层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以村组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为重点的普法“带头人”,引导广大群众、法人、组织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组建外援“乡音会”。针对弥玉高速、澄华高速等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冲突、争执、纠纷多,调解、化解难度大的实际,积极探索破解之道,主动对接企业组建由公司负责人、班组长、施工队长、有威望工人为成员的“乡音”调解室,充分利用老乡间的乡音、乡俗、情感等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起、登记流动人口信息500余人,既有效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又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治安秩序。
打造邻里“议事亭”。针对辖区部分小区“三无”等老大难问题,探索实践“凉亭议事”工作模式,即组织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网格员定期到居民比较集聚的陶宛雅居凉亭议事,听取辖区群众对邻里关系、小区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通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方式,小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效解决“有话无处说,有难无人帮,有惑无人解,有苦无处诉”等问题,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华宁县平安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