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长安网
您当前位置: 社会市域治理
坚持“五治”融合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平模式”
2021-12-16 09:13:17

新平县以加快推进平安新平建设和玉溪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期试点城市工作为抓手,坚持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思路,积极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为深化“玉溪之变”和建成“一极两区”提供坚强保障。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以党建汇民心、聚合力

一是提升“党建+多元治理”效能。全面推行村级大岗位制,拓展党员积分制,将“党员积分制”管理延伸至环境整治、乡风建设等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并实行积分兑换奖励制,在桃孔村启动建设第一个党员积分兑换超市,激发党员干部“动力源”。按照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的思路,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三社联动机制,打造形成“党组织+群团群众+社会组织“一核多元”基层治理共同体,变基层治理“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用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等工作机制,与驻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出项目、需求、资源“三张清单”,促进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有效解决小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基层治理难题,满足群众服务型、多样性诉求,实现“社区难事要事,部门合力解决”。二是全面做优“红色物业”。将推行“红色物业”作为加强城市社区社会矛盾的“牛鼻子”来抓,把党支部建在居民小区,党小组建在单位楼栋,在县城156个小区成立100个小区党支部。推动党支部与业主委员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业主委员会主任,延伸党组织基层治理触角。建立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议事协商机制,定期交流工作情况,分析群众诉求,研究解决方案,做到三方活动联办、工作联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时建立党员代表、业主代表、红色邻里代表三方评议制度,每季度就群众反映事项办理情况进行一次评议,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三是打造“红旗+”创建品牌。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联建双推”工作,探索实施“红旗+”创建模式,以创建红旗村为发力点,搭建干事创业“擂台”,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由“虚功”变“实做”,新平县每年选树10个“红旗村”,截至目前,共评选出红旗村20个。今年,新平县还将创新推出红旗小区创建活动,把党建优势不断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二)创新“自治”机制,以民主生动力、激活力

一是村民规则村民立。织密织牢约束全体村(居)民言行举止的规则之网,把“村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政策要求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制订红白理事会章程124个,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24个,用朗朗上口,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顺口溜推进精减版村规民约全部上墙,提升“两约”知晓率和权威性,促使村民自立规矩、自我教育。二是村民事情村民定。多方搭建议事平台,建立村民代表会、村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机构,做到大事共议、要事共商,让民事大家说了算、定了干。拓宽群众议事渠道,打造“微协商”品牌,锦秀社区组织广大居民和业主开展“幸福小区我来讲”院坝会,谏言小区治理;磨皮村搭建新时期“火塘夜话”,邀请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共话乡村振兴。县政协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建立乡级协商议事室12个,村级2个,为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与党政部门搭建“连心桥”,开设“直通车”,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三是村民事情村民管。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方议事协调机制,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团、人居环境督查评议组、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四个自治组织,推动民事由“村组包办”变为“自我管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三民善治”新格局初步构建形成。平甸乡桃孔村拟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运用“法治”手段,以法制保稳定、促和谐

一是加强地方立法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好民族地方立法权,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制定出台新平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5个地方法规,目前正抓紧制定新平县旅游条例,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工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二是深化法治服务水平。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创建为抓手,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均配备法律顾问、公职律师,124个村(社区)“一村一警一顾问”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6个、市级17个。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制度,创新建立县乡村组四级书记抓信访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县98%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全县基本实现“服务不缺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今年1-9月实现命案“零发生”。戛洒派出所成功创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申报部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新化派出所申报全市“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三是打造特色法治宣传。聚焦关键少数,创新实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逢提必考”成为新平县选拔领导干部的新常态。实行“党课+法治课”,推动党课与法治课相融互动,要求全县124个村(社区)、结对共建单位、乡村振兴联系单位每年开展“党课+法治课”普法宣传不得少于1次。推动“法”“景”融合,创新打造全市第一个民法典主题公园,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1个,法治文化长廊2个,让群众“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聚焦预防和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造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成全市第一所专门学校,进一步强化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教育矫治能力。

(四) 突出“德治”教化,以厚德润百家、育文明

一是坚持以文养德。坚持文化建设促进道德养成,加强德育文化阵地建设,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在县城街道、公园等布设文明公益广告4000余条,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形式打造了阿波左、桃孔村等一批等文化墙、文化长廊。坚持文化搭台,美德唱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7个,并依托“文明讲堂”“我们的节日”等载体,组织开展文明节俭、孝德家风等主题教育100余场次。整合和依托扶贫爱心家园超市,探索建立“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推动道德实践养成。二是坚持以评立德。强化道德引领和示范带动,组织选树“新平好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身边榜样,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婆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33人获评见义勇为人员,13人获评省市道德模范,9人获评玉溪好人、10人获评新平好人,62个村镇被授予“文明村镇”,72户获评文明家庭,选树了“中国好人”、全国文明家庭、云南道德模范封正文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积极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三是坚持以规促德。发挥道德的“软法”作用,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全面融入组织规章、行业守则、职业规范,增强他律约束,规范自身言行。聚焦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健全完善诚信联合惩戒联动机制,推进“诚信新平”建设。2020年,纳入失信人员名单455人,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202户,个体工商户168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8户。今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市场主体综合信用跨部门联合审查,共发现问题24个,重新招投标项目2个,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高压态势。

(五)提升“智治”能力,以科技强支撑、提效能

一是推进“互联网+视频监控”。依托美丽县城项目和“雪亮工程”,加快推进平安智慧县城、智慧小区和智慧乡村建设步伐,推动现代科技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县城安装高清摄像机750台、监控探头10620个;在农村地区安装视频监控10623个,实现城乡主要干道、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积极推进群防群治,将消防、医院等行业视频监控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累计接入视频资源1119路。今年,新平县将投入5000万元,加大县城智能监控、智能违停自动抓拍、视频智能分析等智能系统建设,持续推进“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网智能”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是建立“互联网+全科网格”。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工作。按照“人、地、事、物、组织”五大基本要素,建立要素关联基本信息数据库。截至10月19日,全县共采集楼栋信息69337条、房屋信息82203条、人口信息296842条。推动“多网合一”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网格事件采集处置“1234”工作法,打通“自下而上”基层社会治理通道。截至10月19日,新平县3898名网格员、网格长利用“玉溪共治通”APP采集上报社情民意、问题隐患等事件8680件,办结8524件,办结率为98.2%,实现乡村事务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三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推广应用“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推动智能服务技术和资源向乡镇(街道)延伸,在戛洒镇建成使用智慧停车位807个,并建立了全市首个乡镇政务服务大厅,实行自助式、电子化服务,切实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经验与启示

(一)“五治”融合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推动基层组织转变思想观念,由原来的“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上层着力向基层着力转变,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从各自封闭向共同参与转变,从简单粗放向精准发力转变。

(二)“五治”融合必须坚持系统集成。“五治”融合是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五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必须坚持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理念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多维度、多渠道、多手段聚合力增动力添活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堵点,让政治更加有为、自治更加有力、法治更加有序、德治更加有效、智治更加有用。

(三)“五治”融合必须坚持全民参与。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广大群众参与越积极、越有序、越深入的领域,其成效就越突出越明显。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不能一直靠政府推动,唱独角戏,必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到“五治”融合的方方面面,着力形成“你参与、我参与,大家一起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使群众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平县委政法委  供稿)

编辑:王一婷
关闭
主办:中共玉溪市委政法委员会
运维: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滇ICP备1000470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