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前端治本清源,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激发基层调解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通海法院因地制宜,从纵横双个方向努力打造“无讼社区”“和谐乡村”。
一是纵向延伸职能。扩大基层“朋友圈”。今年以来,将诉源治理工作站职能延伸至基层社区、乡村,目前在里山、高大、河西、杨广等乡镇的32个村委会(社区)设立基层服务点,整合村组干部、人民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族长等力量,激活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强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力度,将涉及设有服务点的乡村纠纷案件进行分门别类甄别研判,通过向当事人释明诉前调解政策,经当事人同意后将案件交由基层服务点进行化解。1至11月,服务点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主动参与化解各类基层矛盾纠纷共83件。
二是横向示范引领。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出台《通海县人民法院“无讼社区”、“和谐乡村”评选办法》(试行),明确评选办法和奖励机制。通过司法大数据平台统计,以案件数量和类型进行分类,将全县所有乡镇分为三个梯队,即分出案件数量较少,人文环境良善、为案件数较多,矛盾纠纷复杂程度不高、长年案件数量多,矛盾纠纷类型复杂等三个梯队。从民风基础好、人口较少的乡镇和村、社区为切入点,着力培育和创建“无讼社区”和“和谐乡村”,并以此为出发点,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人口较多乡镇和村、社区的“无讼”创建工作,逐步推进诉讼案件“从多变少,从少变无”,切实降低诉讼案件。年内,通过司法大数据对2021年度全县77个村(社区)的收结案情况进行统计,对标评选条件,评出2个村委会为“2021年度无讼社区”,5个村委会(社区)为2021年度“和谐乡村”。
三是心上教育感化。加强法治宣传工作力度,诉源治理工作站的同志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基层同群众进行交流,以让群众能懂、会用为出发点,向群众宣传与之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群众预防矛盾、解决纠纷的能力。不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及其他基层社会治理力量,通过与基层干部座谈、业务讲座等方式帮助提升基层调解力量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能力。1至11月,共开展法治宣传4次,受益群众500余人。与基层调解组织开展业务培训3场110余人次。同时,加强新闻宣传,拓宽立案便民工作宣传范围,通过向报刊杂志等公众传播媒体投稿,在本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平台向民众推送诉源治理、网上立案、司法确认制度等内容。共向法制日报等媒体投消息和通讯稿19篇次,专题片1个,电视新闻3条,微视频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