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兴蒙乡党委、政府团结和依靠全乡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平安创建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因地制宜,努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维稳工作的整体水平,实现无命案乡镇创建目标,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乡村平安善治的缩影——兴蒙乡下村强化法治思维,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并努力倡导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先后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美丽乡村、云南省卫生村、玉溪市卫生村、县级文明村,乡村治理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一搭建“农村基层党组织”灯光舞台,让乡村治理“活”起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度,大力选配优秀人才进村干部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积极推进下村党群服务中心等活动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村组基础设施,让党员活动有阵地、让民众商议民事有去处。
二走好“农村建设四治经”星光大道,让乡村振兴“亮”起来
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基层民主治理路径。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及时修订村规民约,做到《村民公约》一户一本,用好村庄“红黑榜”,让红红脸成为促进村庄发展的蒸汽机。村两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党务、村务、财务、政务、服务进行了规范化有效监督,干群关系更加融合。配合推进群防共治队伍的建设,组建联防队一支,开展季节性与经常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巡逻,在农村防范、安全保卫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导“五老”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其“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优势,有事上门促和、无事串门聊天,广泛收集民情动态,运用法律、亲情、道德的力量,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加强青少年教育。
二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营造基层依法治理环境。以普法为主导,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播放双语法制宣传录音,村民对法律法规有了更多的了解,法治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全面落实“法律顾问”机制,建立村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主动收集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台账,限时销号,村组干部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就地解决矛盾纠纷,主动调处内部的矛盾纠纷,做到小微纠纷不出组、一般问题不出村、重大矛盾不出乡。
三是实施德治教化教育,涵养基层乡风治理生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学习计划、新时代基层宣讲内容;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广泛宣传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道德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植根于群众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道德讲堂、文化宣传栏等村级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善行义举榜”“我们的节日”“童成长,嗨起来”等活动,活跃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村级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社会新风,为乡村德治凝聚强大向心力。
四是强化智治手段运用,赋能基层智慧治理安全。积极推行“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全村共划分为3个网格,由支部书记任网格长,配备57名网格员,采集各类事件2281条。建立完善民意分析、惠民服务、问题调处等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治调干部、网格员的业务培育,进一步增强了网格队伍的排查化解、帮教管理等能力。为更全面保障全村社会治安,村民人身安全,以“雪亮工程”建设为中心,投入1万余元安装10个视频监控并接入综治中心。
(“喀卓风韵高原蒙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