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海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部署和要求,以试点工作指引为导向,以项目实体化运作为抓手,不断整合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优势,大力实施基层治理试点工程,充分发挥治理现代化载体杠杆撬动作用,全面推动全县平安建设不断提档加速,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推动基层治理格局再优化,布好平安建设一张网。有效构建起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党支部为节点的网格治理体系,大力推动实施“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涵养、智治支撑、多网合一、枫桥治理、为民服务”等八大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工程,系统谋划推动治理资源力量全面下沉基层,实现扁平化、精细化、便利化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基层治理要素再整合,做到高效一盘棋。全面整合基层治理资源要素。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建设和实体化运行,全面形成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六联”工作阵地,综治中心建站率及进站办公率均达100%。三是推动基层治理法治保障再提升,搭好矛盾化解一张台。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三官一师”进社区工作。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建设,有效构建起县镇村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组织网络为主体,交通、医患、蔬菜等行业调解机构为补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遗漏的“多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格局。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到中央政法委、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通报表扬,通海县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信访工作被评为全国 “三无”县。四是推动基层治理生态涵养再发力,树好德治教化一杆旗。以德治促进和谐,涵养基层治理文化生态为切入,充分挖掘和发挥通海优秀传统文化优势,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乡规民约的约束、行业章程的规范、生活礼俗的教化,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通海县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六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五是基层治理智治支撑再提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力度,有效实现城区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四项警务模式,严格落实“1分钟、3分钟、5分钟”防控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多网合一”工作。建立健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线上线下网格深度融合发展,初步实现了网格“社情民意全收集,民生问题全回应,诉求问题全处理”工作目标。六是推动基层治理枫桥精神再传承,守护为民服务一颗心。在全县推广打造“一室引领三队”的新型勤务模式,推行“一村一警+N警务助理”模式,初步实现了基层社会治安“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2个枫桥式派出所分别通过省市验收。积极推动基层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互补,每个行政村(社区)有1个法治文化阵地。每个村(社区)有1名以上法律明白人,有效实现法律服务关口前移,工作重心前置,实现90%以上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案结事了,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