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兴蒙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架起“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组织建设连心桥,找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构建“四治结合”不断深化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
一、以“党建+自治”为基,育乡村善治之花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坚持问计于民,集中民智办民事,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做到《村民公约》一户一本,实施小微权利清单,发挥妇女议事会、红白理事和规划建设理事会的作用,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事务协商格局,村两委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党务、村务、财务、政务、服务进行了规范化有效监督,干群关系更加融合。配合推进群防共治队伍的建设,组建联防队四支,开展季节性与经常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巡逻,在农村防范、安全保卫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导“五老”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其“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优势,有事上门促和、无事串门聊天,广泛收集民情动态,运用法律、亲情、道德的力量,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从而纵深推动村民自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
完善村规民约
召开“五老”人员座谈会
二、以“党建+法治”为魂,兴乡村善治之气。
普法为主导,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播放双语法制宣传录音,加强党员干部、农民群众、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教育,不断实现法治宣传主体和法治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深入践行“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及时发现、准确把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深化“万民党员进党校”培训,分级分片分类对党组织书记及广大党员开展培训,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提升各级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干事创业能力。全面落实“法律顾问”机制,建立村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发挥好调解员的作用,主动收集矛盾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台账,限时销号,村组干部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就地解决矛盾纠纷,主动调处内部的矛盾纠纷,做到小微纠纷不出组、一般问题不出村、重大矛盾不出乡。
志愿普法宣传活动
三、以“党建+德治”为梁,筑乡村善治之厦
实施德治教化教育,涵养基层乡风治理生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学习计划、新时代基层宣讲内容;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4个,广泛宣传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道德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植根于群众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道德讲堂、文化宣传栏和党校等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善行义举榜”“我们的节日”“童成长,嗨起来”“婆媳讲堂”等活动,活跃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宣传“两优一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典型及其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群众,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村级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社会新风,为乡村德治凝聚强大向心力。
召开婆媳座谈会
推广善行义举榜
开展“童成长、嗨起来”志愿服务活动
四、以“党建+智治”为先,扬乡村善治之帆
强化智治手段运用,赋能基层智慧治理安全。积极推行“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全乡共划分为7个网格,由支部书记任网格长,配备148名网格员,采集各类事件7178条,办结率100%,建立完善民意分析、惠民服务、问题调处等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治调干部、网格员的业务培育,进一步增强了网格队伍的排查化解、帮教管理等能力。为更全面保障全村社会治安,村民人身安全,以“雪亮工程”建设为中心,安装174个视频监控。用好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和村民群,发挥好村庄“红黑榜”,让红红脸成为促进村庄发展的蒸汽机。
网格员开展夜间巡逻
网格员入户宣传政策
供稿:通海县兴蒙乡综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