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管好自家出租房就行,现在才明白,咱们房东也是社区治理的一份子!”通海县六一社区的一个房东在参与院坝协商时感慨道。这场由通海县政协牵头的院坝协商,不仅让流动人口超8000人的沿湖社区从“治理难”转向“有序管”,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网格管理+群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路子。
协商破题:直面痛点,凝聚共识
通海县秀山街道辖区内现有出租户4200户,流动人口超8000人,主要集中在沿湖农村社区。人员大量聚居,法律意识、卫生习惯参差不齐,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群众对安全居住环境的期盼,一边是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一边是租户经济收入的增加,一边是矛盾纠纷的加剧。为寻求精准有效的破解方式,通海县政协将“出租房网格化管理”列为院坝协商议题,以六一社区为试点,组织县政协委员、社区干部、出租房房东代表、租户代表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讨论,直面问题,共商对策。协商会上,各方畅所欲言,最终达成以党建为引领,细化网格管理,强化普法宣传,完善技防设施,发动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协商落地:从“纸上”迈向“路上”
协商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建立出租房信息台账,将社区中涉及到的342户1017名流动人口全部纳入68个“微网格”进行管理;充实“网格员+信息员”队伍,由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信息收集和包保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完善“人防+技防”治理体系,投入7万元更新监控设施,依托“三级”综治中心平台,开展上门服务,定期走访外来务工人员,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形成“早发现、早处置”的闭环管理。县公安局加强流动人口登记与治安巡查,做到人员底数清、情况明,不断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确保社会面秩序平稳有序。县司法局加大对普法宣传教育精准度,持续提升司法服务能力水平,针对出租房、工地等重点区域及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持续开展“送法进社区”,不断提升居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部门联动,集中开展联合巡查、研判会商,定期排查治安隐患,着力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治、成果共赢”的多元共治新体系。

协商共治: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
今年以来,社区综治中心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起,初步形成“党建引领+网格管理+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模式。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万林表示:“院坝协商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把办法议到实处,现在方向更明了、底气更足了、抓手更多了!”院坝协商搭建的共治平台,彻底打破以往“社区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党员网格员主动作为,强化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等基础工作,通过日常走访、政策宣讲,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出租房的每个角落。热心房东担任的信息员队伍,则以“人熟优势”弥补了管理盲区,及时反馈租客动态、协助调解纠纷,成为网格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筛选常住租客群中有责任心、有号召力的流动人口代表,邀请其参与到社区议事会、政策宣讲、纠纷调解等工作中来,不断增强流动群体的归属感。房东群体、租客群体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
(通海县政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