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辉 文/图
通海县公安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秀山派出所探索“一室引领三队”警务改革,即以勤务指挥室统领社区警务队、巡逻防控队、案件侦办队实施精密防范、精确管控、精准打击、精细服务。通海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秀山派出所“一室引领三队”警务改革纳入县深化改革重要内容,推动建设党委领导、政府主责、社区组织、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体系。
做强勤务指挥室,实施扁平化指挥调度
秀山派出所成立了以领导班子为指挥长、3名民警和13名辅警为专班成员的勤务指挥室,构建权威、快捷、高效、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勤务指挥室通过实时收集研判社会治安信息,为辖区打防管控工作服务。同时,对社区民警开展勤务督导和积分管理考核,跟踪督促每一起警情及案件的处理。发挥监控视频作用,对重点区域、部位和重点时段开展巡控监视,与巡逻防控队形成“人力+科技”巡控互补,做到全天候、全时空巡控无死角。
今年7月4日凌晨,秀山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根据一起青年聚集疑似打架的报警,组织社区警务队、巡逻防控队、案件侦办队开展案件深挖,成功打掉了一个网络恶势力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破获聚众斗殴、盗窃等案件14起。
新的警务模式改变了原有机制环节脱钩、效率不高、协调不畅等问题,实现重点部位、区域视频巡查全覆盖。辖区内行政、刑事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1%和18%。
做实社区警务队,将派出所建到群众家门口
秀山派出所按照“一区一警”的标准配强社区警力,实行社区民警双报备、双评价、双清单、双考核“四双”工作机制。社区民警由“下”社区向“在”社区转变,真正实现社区民警专职化。今年以来,民警在社区率达95%以上,采集“一标三实”信息51万条,为服务警务实战和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真实的基础数据。
派出所还把社区警务室建设成为密切警民关系联系点、信息采集点、矛盾纠纷调处点、群众遇难求助报警点,全面开展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助小康“新五小工程”。今年以来,社区警务室接受群众报警求助786人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781个。“我是贵州的,已经住在这里10多年了,以前办暂住证很麻烦,现在派出所(警务室)搬到家门口了,办什么事情都很方便。”暂住秀山街道六一社区的贵州省纳雍县务工人员张荣说。
构建多元主体矛盾纠纷调处格局。推广“和事佬”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实行“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进社区参与调解模式,构建社区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四位一体”的多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根据群众需要和矛盾纠纷性质,选择适合调解方式,切实做到事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8月21日,六一社区发生一起建房意外事故,一名工人在施工中不慎坠落身亡,为赔偿事宜,施工方、当事人家属、建房户剑拔弩张。六一社区组织“和事佬”、人民调解及时介入,通过多轮调解,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81起,有效预防民转治、治转刑案事件发生。
“自治”与“共治”一体推进。社区民警作为治安防控直接责任人,依托14个警务室组建116人的专职群防群治队伍,组织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社区党总支广泛发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小区物业、楼栋长、“红袖标”志愿者等群体人员参与社区警务和社区治理。今年以来,群防群治组织提供各类违法线索48条,上报责令整改治安隐患185个,协助处置警情900余起。
做优巡逻防控队,实行“巡特一体化”防控机制
按照“从实战出发,科学合理布警,提高巡逻防控效能”的总体思路以及所队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巡特一体化”防控机制。整合巡特警与派出所资源力量,由10名民警和75名辅警组成派出所巡逻防控队,以最有效处置半径划分巡区,按照“有警接警、无警巡逻、动态备勤、网格联动、先期处置”的原则,点、线、面结合,构建立体化治安巡控体系,提高街面见警率,全力消除治安防控死角。
“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能看到民警在执勤,我感觉通海的治安很好,生活在通海很幸福。”通海县秀山街道古城北街口商铺店员说。
做精案件侦办队,实施案件闭环管理
秀山派出所成立案件侦办队,承担“执法办案、执法管理、执法监督、法治建设、法治保障”的职责。建立案件管理办公室从接处警、受立案、调查取证、破案结案、侦查终结、执法质量、业绩档案等系统规范闭环管理,实现受立案及案件办理全流程的链条式、闭环式、可追溯的案件管理流程,及时发现、预警和纠正案件办理过程中各环节的执法问题,杜绝有案不立、立而不查、查而不办,实现接处警、案件办理零投诉、零过错、零败诉。2020年1至7月,秀山派出所受理行政案件390件,同比下降26%;立刑事案件297件,同比下降33件,下降率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