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校园樱花已悄挂枝头,高年级的学生正在为初夏的升学考试奋笔疾书,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在新的学期有了自己的规划。三月正是新生与希望的开始,法治副校长趁着三月来临走进校园播下法律的种子,期待着学生们在新的学期茁壮成长、灿烂绽放。
二中普法篇:奋斗正当时 来自检察长的谆谆教导
新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陶正祥以法治副校长身份走进二中校园,为全校1700余名学生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法治课。
陶正祥检察长以某省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通过以案释法,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理解“刑事责任年龄”和“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司法理念,同时着重讲解了六个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加深了学生们对遵纪守法的认知。
“同学们,希望你们把握好当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与良师益友结伴同行,未来很长,勇于逐梦,不要让短暂的乌云遮挡住希望,愿你们都能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用自己的努力换取充满阳光的未来。”新平县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陶正祥最后这样寄语同学。
本课内容划重点:
1.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数额较大起点是一千五百元,数额巨大起点是四万元,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是三十五万元。
我县未成年人盗窃常见的有入户盗窃、两年三次盗窃,盗窃数额有较大、巨大情况,提醒大家出门钥匙随身携带,关好门窗,注意财产安全。
2.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情节恶劣;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在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其他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以上情况均构成寻衅滋事罪。多次纠集他人实施的,加重处罚。
寻衅滋事行为多为无故随意殴打他人致轻微伤、轻伤二级以上伤情、使用凶器殴打他人。提醒学生注意加强自身行为改正,不要滋事生非。
3.聚众斗殴罪: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暴力冲突的,构成本罪,通常涉及双方或多方参与者,具有明显的暴力性和群体性。聚众斗殴处罚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
我县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偶有发生,提醒广大未成年人遇到聚众斗殴不参与、不围观、不聚集,及时报警。
三中普法篇:净化校园环境,让学生更好扬帆起航
3月13日上午,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县第三中学法治副校长纳应祥以“铲除校园霸凌,净化校园环境”为主题,从目前我国校园霸凌的情况、种类、产生的原因、危害后果、预防和应对方法几个方面向三中的学生讲解了如何净化校园环境,让学生远离校园霸凌,更好的学习从而成就未来。
法治副校长纳应祥向学生们分享了这次为何会以校园霸凌为主题,提到“我们的内心能强大到直面恶的存在,但有时我们与恶的距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告诫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有迷茫,有怀疑,也有放弃,但青春只有一次,坚持,未来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最后鼓励学生们:“你们创造未来,我们守护你们。勇往直前吧,少年!”
本课内容划重点:
如何预防和整治校园欺凌:
1.净化文化暴力市场,社会各方面要形成合力,整顿不良风气,预防发生在中小学校的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案件的发生;要限制或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
2.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远离家庭暴力的发生,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加强青少年自身约束力及自我保护意识。对施暴者,要让施暴者承担责任,对行为负责,同时加强心理干预,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对受害者,加强关心和引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敢于对校园暴力说不。
二小普法篇:阳光正好,请茁壮成长
新平县第二小学法治副校长李洪亮在学生开学第一天走进校园开展普法宣讲。
法治副校长李洪亮从养成良好习惯、预防性侵害、净化社交圈、拒绝黄赌毒四个方面进行宣讲,告诫学生们要改掉不良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虚荣心戕害自己,嘱咐五六年级的学生:“你们在不久即将迈进更高年级的校园,叛逆期是你们将要面临的烦恼,请不要害怕、不要迷茫,知道它、了解它、克服它,努力让自己走出那片误区”。
本课内容划重点:
1.什么是叛逆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出现的以反抗权威、追求独立为核心的心理过渡期,是自我意识觉醒、身份认同探索的必经阶段,常见于12-18岁(青春期),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提前或延后。
如何正确面对叛逆期:应对叛逆期的核心是关系大于胜负。通过理解背后的成长需求,用引导代替压制,将冲突转化为培养责任感、同理心的机会。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健康的叛逆,是孩子向世界宣告:我存在,且我有力量。”
2.如何预防性侵害:(1)学习性侵害相关知识,明确身体隐私部位不可被随意触碰或窥视;(2)警惕熟人作案,70%性侵案件来自熟人,需对“越界行为”保持敏感;(3)设定界限,避免因“礼貌”或“面子”而隐忍,安全比他人感受更重要;(4)避免危险情境,减少单独去偏僻、封闭场所,夜间出行请结伴,告知亲友行程;(5)信任直觉,及时求助。察觉到危险,迅速离开并及时求助。
3.防止虚荣心作祟:中小学生的虚荣心主要包括攀比消费、虚假包装身份、过度伪装、过度关注外表、过度追求评价、虚假社交人设、盲目社交攀比。
学生的虚荣心本质是成长中的“身份探索”,适度虚荣是正常的,但警惕被其控制。引导学生关注内在价值,才能建立健康自我认知。
584b2d86ad7bbcb268c8244f4f7bd0f8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