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委、县政府坚持“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政治、法治、自治、德治等要素深度融合,建立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平模式,以“红旗村”评比为主线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调研工作的充分认可,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先进平安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助力县域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呈现经济发展、治理有效、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 以党建为引领,释放融合善治新活力。
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全力激活基层“红色细胞”新活力,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一面旗。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实现农村(社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79.93%;推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任职资格联审,审查出不符合条件的村组干部74人,清理补齐66人。在全县124个村(社区)探索创新开展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文明和谐“红旗村”评比,以“四面红旗”为有力推手,抓基层、打基础,强能力、促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建双推。“党的建设红旗村”——锦秀社区通过抓实突破社区管理体制、支部规范化建设、建强红色服务阵地、推进区域互联互动、丰富党员志愿活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等,达到党建强、服务优、社会稳、文化活、家园美5个目标,实现了党群共治,联席共建,“我们”共享。“产业发展红旗村”——磨皮村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实现6个村民小组208户群众4356亩土地规模化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经济特色农业,打造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
——着力激活“红色细胞”添活力。“红色细胞”做优乡村治理。积极探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通过采取“3+2”模式(“3”:党员积分制管理考核登记表、党员积分制管理考核记录表、党员年度综合积分登记表;“2”:党员活动情况公示栏、党员积分制管理公示栏)、“1+X”模式(“1”基础积分,“X”加分和扣分),对党员履行义务、服务群众等情况实施百分制量化考核管理,激发党员活力,助推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新平县桃孔村将党员积分制管理延伸至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务自治等领域,以党员积分制助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红色细胞”做活小区治理。在38个小区推行“红色物业”,成立业主委员会党支部、物业企业党组织,通过活动联办、工作联抓等方式,推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党总支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社区自治管理、业委会自主管理、物业公司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局面,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小区社会治理一线。
二、以平安为基点,构建和谐稳定新局面
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重大矛盾隐患排查、预防、化解、处置等衔接闭环体系,探索推行“1+3+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构建治安防控“五张网”,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枫桥经验”新平模式创新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新平。
——建立一个县矛盾调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融合“雪亮工程”“智慧公安”“智慧城管”等资源,通过视频监控,网格信息等数据、应用对接,实现统一归集、分流交办、动态预警、综合决策、高效指挥。推行“中心+工作室”工作模式,分类引导到警调、诉调、访调、物调、环调等多调联动的化解调处室,就地解决群众矛盾。
——建立“三调融合”化解机制。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融合”的化解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实行“以案定补”“以奖代补”奖励办法,推动基层调解组织由“要我调解”向“我要调解”的转变,三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58万余元成功调处13341件,使得90%以上矛盾纠纷有效消灭控制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状态。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导向,新平县公安派出所采取“支部联合、平安联保、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基础联建、服务联线”“六联”工作法,不断继承和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戛洒派出所成功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实现“三降三升三零案”(三降即接警数下降、可防性案件下降、刑事立案数下降;三升即破案数上升、人员打处数上升,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上升;三零即命案、两抢案件和群体性案(事)件零发案)。
——建立“N”级多元化解体系。探索实践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方法途径,制定《新平县深化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责协同”机制,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推动“县级领导+”动态包案制度,强化限时跟踪督办,确保落实“领导包案清单、部门化解清单、属地稳控清单、纪律责任清单”;拓展第三方专业调处机制,健全完善法调委参与化解民商事案件,在医疗、信访等领域搭建第三方专业调处机构,医调委和访调委受理48件涉及标的2000多万元,兑现奖补资金148万元,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被国家司法部授予“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先进集体。
——建立治安防控“五张网”。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建警防网、民防网、技防网、平安网、打击整治网,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突出问题,提升社会面管控巡访实效,形成共防共治格局,推进智慧平安县城、“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各层面平安建设,实现积一方“小安”为全县“大安”的目标。
三、以人民为中心,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树立“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理念,努力构建各民族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扶持互助、文化上包容互荣、社会上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幸福工程全覆盖,促进改革红利“惠千家”。编制新平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建设。2013年以来投入资金9.1亿,实施了67个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关乎群众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扶贫攻坚聚合力,引领困难群众“奔小康”。结合县域资源优势,抓好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积极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实施“直过民族”危房改造,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深入开展医疗保险救助、教育脱贫,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各项政策,实现3个贫困乡摘帽、32个贫困村出列。
——示范创建做引领,迈出民族团结“新步伐”。主动与墨江、镇沅,双柏,石屏、峨山、元江7县共同成立了云南省首个“行政接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签署七县《协同推进接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公约》,对引领全市、全省凝聚创建共识、深化创建内涵、夯实创建基础迈开了新步伐,树立了新标杆,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做出开创性的积极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