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平县平甸乡彝族聚居山区村-磨皮村先后获得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市级文明村、县级“产业发展”红旗村、“文明和谐”红旗村等荣誉。2021年,该村被确定为“云南省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村”,并于2023年成功通过省级验收,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彝枫样本”。
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磨皮村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突出党建引领,统筹发展与稳定,通过服务暖心、文化凝聚和机制强化,做实“产业、自治、法治、综治中心实体化”四篇文章,显著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法治化、数字信息化,为民族地区探索出一条高效、可持续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以产业发展促进稳定,增强治理底气
磨皮村牢固树立“当前发展靠稳定、长远稳定靠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在两个月内,组织党员入户开展群众工作500余次,成功引导4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完成323户共6865亩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柑橘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推动213户426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成为公司“产业工人”,获得“地租+管护工资+产量提成”三份收入,户均年增收8.5万元。产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既缓解了婚姻家庭矛盾,也有助于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问题,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内在稳定性。
以民主自治助推善治,提升治理效能
磨皮村创新推行“村民说事”自治机制,以村规民约为基础,融入综治中心治理体系,通过公示、会议和活动,让村规民约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成为调解矛盾准则。通过线上“云端治理”,构建“指尖上的综治”,以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搭建“1+N”智慧治理平台体系(“1”套“千里眼”系统,“N”个服务终端矩阵)。
聚焦“6+X”民主议事协商会议(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村名代表、有威望老同志、社会组织、专业人士6个基本固定成员+相关人员),形成基层自治新格局。坚持以村级综治中心为调解平台,推行“网格自调—村级调解—乡级联动”三级调解工作机制,形成“以民俗习惯为纽带、群众参与为核心、共治共享为目标”的治理模式,有效减轻村干部管理压力,提升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自治机制成功调解因村民企业合作、邻里建房等引发的多起纠纷。
以法治文化凝聚共识,深化源头治理
磨皮村磨皮村深度融合彝族“崇法尚和”文化,创新推动基层法治建设从源头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当地组建熟稔彝语和本族习俗的“银发双语普法队”,于火把节、彝历年等传统节日身着民族服饰,以彝语讲解案例、发放双语手册;设立“彝家普法堂”,邀请毕摩、非遗传承人等用“彝语小故事”“法治小品”等形式普及《民法典》等法律,有效破解了民族地区普法“语言关”与“文化关”。同时,深挖彝族“团结互助、崇德尚贤”的价值内核,将德治融入法治实践:在“吃花酒”等传统仪式中嵌入“三训”环节,传递孝老爱亲、邻里互助与敬畏规矩的理念;依托花鼓舞传习馆等文化场所,熔铸彝族崇尚和谐、尊重礼序的精神因子于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深入人心。2025年以来,该村涉企纠纷同比下降50%,警情实现零发生,法治意识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以文化浸润促法治共识、以源头治理筑平安根基。
以实体化运行筑牢根基,健全治理机制
磨皮村坚持“四个着力”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健全完善内部机制,一是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村两委成员联系网格、村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的“双联系”机制,深入网格和企业巡查走访,及时掌握村情民意、矛盾纠纷和企业发展问题。二是着力强化末梢作用发挥,通过“以会代训、以案示法”等多元化方式,对28名网格员开展常态化、持续性的业务培训,提升其精细服务群众和精准排查隐患的能力。2025年,网格员累计上报矛盾纠纷、社情民意等网格内事件12件,销号11件。三是着力优化信息渠道,充分发挥自治平台和“综治微信群”纽带作用,网格员、村干部线上线下与群众保持高效沟通,实现民情实时收集、问题快速响应,显著提升矛盾纠纷排查与民生服务效率。四是着力强化周分析机制,抓牢“人、事、地、物”四要素,精准研判并分级分类不稳定因素,强化“研判-交办-处置-反馈-销号”闭环管理。2025年,磨皮村共排查出不放心的人2人,全部纳入矫治管理,不放心的事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