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党建引领,健全网格管理
以“唱响红色旋律,书写振兴篇章”为总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磨皮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着力打造“玉溪市民族团结示范单位”。一是健全治理体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分片包组、分户到人,各责任人按要求开展民情收集、矛盾化解、栽种指导、环境监督等工作,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起“一张网”覆盖的治理模式,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社会合力;同时,结合本地村情民意,以“十兴十不兴”为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常态推进移风易俗,大吃大喝和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邻里和谐、社会稳定,切实发挥出村民自治的作用。二是健全服务体系。建设磨皮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多功能、一体化服务平台,构建起“村民组代理员+村级代理员+乡级代理员”三级为民服务体系,开通邮政代办、水电费缴纳及电信网络缴费等服务,切实满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得以大幅提升。三是健全文化体系。依托磨皮彝族花鼓舞文化传习馆、磨皮大寨民族文化墙,直观的传播党的声音,展示磨皮彝族花鼓文化的悠久历史;设立善行义举榜,主导舆论方向,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花鼓舞党建文艺宣传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编排成通俗易懂、好唱易记的彝族山歌、山苏小调等,让磨皮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体会党的温暖。
紧扣依法治村,强化基层治理
围绕构建“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及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目标,在桃孔村成功打造“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一是以政治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服务和示范作用,创新积分管理模式,建立“双积分”管理,将积分管理对象从党员延伸至党支部和群众,以党支部、党员、群众对村组作出贡献为导向,明细积分内容,设立党支部、党员、群众引领乡村振兴积分榜,以户和支部为单位,按月申报考核公示评比积分,按季兑换积分礼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支部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巩固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成果,推动“党员积分制”管理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度融合,释放组织和党员力量,为桃孔村组织建设、乡村治理聚集智慧和力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二是以法治为本,增强乡村治理保障力。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严格“四议两公开”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村集体资金管理,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不断推进基层组织民主进程。整合共治力量,推进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双网合一”,抓实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着力构建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新风,提升德治水平,建立完善法治乡村建设机制,加强群防群治,维护乡村和谐安定,提升群众的安全感。三是以德治为要,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力。依托法治乡村文化墙和文化长廊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活动阵地建设,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开展“党徽点亮桃孔”行动,通过“一名党员做一件好事,一个支部办一件实事”,引领推进乡风上台阶。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开展村两委和村监委挂钩联系村小组党支部,指导党支部开展活动。在各村民小组实行党员包户联系群众制度,1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协同推进党建带民风建设。强化宣传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发扬“好传统、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等系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善行义举“四德”建设,充分挖掘身边好人,激发乡风文明,实现文化振兴。四是以自治为基,激发乡村治理源动力。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立村务公开栏、广播通报等方式,对党务、村务、财务,特别是烤烟合同分配、低保分配、项目资金使用等群众密切关心的事项进行公示,及时更新有关信息,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懂、能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通过经常性召开党群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倾听群众心声;把村民的反映和诉求纳入议事日程,重点予以解决;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展集体经济等各项工作中,积极主动征求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加强移风易俗工作。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通过组建卫生保洁员队、护林队等方式,定期进行集体大扫除、护林巡山等活动,让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和建设,切实改善村容村貌。五是以智治为先,强化乡村治理助推力。以雪亮工程作为社会治理探照灯。桃孔村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全村布控10组“电子警察”,并将“雪亮工程”视频系统与村委会大喇叭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监控全覆盖、反馈全天候。让“雪亮工程”建设成果在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提升、护林防火等方面发挥出了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