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长安网
您当前位置: 县区政法
峨山县:“彝家话·同心结”品牌绘就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模式
2025-06-25 09:14:17

在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

一场积极践行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治理实践

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塔甸镇综治中心紧密围绕“彝家话·同心结”双语调解品牌,秉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将党建引领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了“彝汉双语+智慧治理”的特色模式。通过组建“党员双语调解队”,并结合“云综治”小程序的线上联合调解功能,今年以来,塔甸镇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彝族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大幅增强,为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了生动的篇章。

“党建引领 双语破题”筑牢民族地区矛盾化解“连心桥”

在塔甸镇大西村,精通彝语的党员调解员普朝荣正以彝汉双语为当事人释法说理。这位深谙当地彝族文化的“和事佬”感慨道:“过去仅凭法律条文调解,老百姓难以理解,如今用彝家话阐述道理,大家无不心悦诚服!”这一显著转变归功于今年塔甸镇创新推出的“彝家话·同心结”调解品牌。

微信图片_20250625090616

塔甸镇综治中心组建了一支由“1名分管领导+1名彝语调解员+N名法律工作者”构成的“党员双语调解队”,为纠纷调解提供全程双语服务。在调解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运用双语进行有效沟通,还配套发放法律政策宣传资料。同时,邀请当地村综治中心的调解干部及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共同参与,从法律、政策、道德等多个维度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这种“党建引领+民族语言+多元共治”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的语言障碍问题,还依托权威力量提升了调解的公信力,使得“法理”与“乡情”在彝乡大地上实现了完美融合。

“调普结合 文化浸润”深耕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厚土层”

“人民调解不仅在于调解纠纷,更在于普法宣传。”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为切实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广大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塔甸镇“党员双语调解队”巧妙利用彝族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创新性地开展“法治+民族文化”融合行动。

在大西村传统的“马樱花节”来临之际,“党员双语调解队”成员施俊秀采用“彝语+汉语”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群众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婚恋家庭矛盾、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引导大家学习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大家自觉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此外,在“开新街”“火把节”等独具特色的彝族节日中,也为彝族同胞提供“零距离”的法治服务。

微信图片_20250625091134

塔甸镇综治中心以“彝家话·同心结”双语调解品牌为切入点,生动诠释了调解与普法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调解员们不仅担任矛盾纠纷的“化解者”,更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

“数字赋能 智慧升级”打造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云引擎”

过去调解靠嗓门,如今解纷用手机!”,党员双语调解队队员李铭,正展示着手机端的“云综治”小程序。这款由云南省自主打造的智慧治理平台,构建了“群众诉求一窗受理、矛盾纠纷云端调处、法治服务全程在线”的全周期管理模式,切实提升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效能。在处理家庭矛盾、劳资纠纷等常见诉求时,调解员借助文字、语音、视频“三端联动”模式,在线高效完成纠纷登记、证据上传、远程调解等全流程服务。李铭举例说道:“如今进行调解工作,无需携带笔记本四处奔波,仅凭一部手机即可完成纠纷登记、远程调解及线上提交,效率至少提升了50%!”

微信图片_20250625091142

在深受彝族文化熏陶的塔甸镇,“枫桥经验”的新时代实践正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塔甸镇巧妙运用“小切口”策略,成功破解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大难题”。通过构建“双语桥梁”,成功架设起法治与民心之间的连心桥,并借助“智慧赋能”高效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下一步,塔甸镇将持续深化对“枫桥经验”本土化路径的探索,让法治的温暖照耀彝乡大地,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可资借鉴的“塔甸样本”。

来源:峨山县委政法委、峨山县司法局

编辑:王一婷
关闭
主办:中共玉溪市委政法委员会
运维: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滇ICP备1000470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