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峨山县塔甸镇综治中心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最多跑一地”改革为牵引,创新构建“全链条矛盾化解”服务体系。特别是今年以来通过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平安法治办等部门力量,搭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实战平台,让群众诉求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截至目前,镇村两级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矛盾纠纷58件,成功化解50件,化解率达86.21%,真正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转化为矛盾化解的“前哨阵地”。
塔甸镇综治中心聚焦“查风险、除隐患、保稳定、促发展”目标,认真落实“三项权力”工作机制:通过精准派单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依托分析研判联席会凝聚治理合力,运用“六步闭环工作法”强化过程管控。特别是建立的“集中受理-分流转办-多元调解-跟踪回访”全周期管理机制,缩短了复杂纠纷化解周期。如今,群众既能享受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等基础服务,又能获得劳动仲裁、心理疏导等特色帮扶,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整合资源聚合力只进一门解忧愁
在这里,村民感受到的最大亮点便是“便捷”。一进大门就是“综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全程引导、领办。而且中心提供汉语和彝语服务,贴心又暖心。
中心认真推行“三项权利”工作机制,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利益诉求、政策咨询等事项,只要走进中心一扇门,就能享受“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流转、部门联动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的闭环式服务。这种“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避免群众“多头跑、反复跑”,将大量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建筑合同纠纷、土地纠纷等涉及部门多、流程复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综治中心通过派单制,迅速联动村委会、农经站、资源所等部门介入联合调处,通过现场勘查、政策解读、利益平衡,最终促成三方签订调解协议,实现矛盾就地化解。针对妇女群众日益多元的法律需求,塔甸镇综治中心联合镇妇联打造“12338”妇女维权服务窗口,免费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咨询,高效解决法律难题。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塔甸镇高标准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体现,也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暖心调解零距离田间庭院化心结
塔甸镇综治中心聚焦婚姻家庭矛盾“隐性化、私密化、复杂化”特征,创新构建“主动发现+多元调解+长效跟踪”三维服务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以“移动调解站”模式实现矛盾化解从“坐堂问诊”到“送医上门”的转变,让“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不再成为化解纠纷的阻碍。针对村民普遍存在的“面子心理”,综治中心推行“庭院调解法”,组织党员双语调解队,通过“庭院恳谈”等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卸下思想包袱吐露心声。针对多次调解未根治的顽固性纠纷,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定期开展“回头看”跟踪回访,运用“情、理、法”三维度精准把脉开良方。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纠纷,难以通过一次简单的调解就“清零”,需要持续跟踪回访,确保调解成效。为此,综治中心对多次矛盾纠纷警情进行定期跟踪回访,对矛盾纠纷抽丝剥茧、诊断病根,划分责任、拿出药方,确保疑难问题“药到病除”,实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人才赋能强根基网格队伍护平安
塔甸镇综治中心以“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为抓手,实现全镇7个行政村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构建起镇村联动的法治保障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法治动能。创新构建“党建+网格+治理”模式,科学划分7个主网格、180个微网格,配备180名微网格员,由76名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引领延伸至基层末梢。依托“党支部+网格+党员”责任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组织党员干部亮身份、践承诺、担责任,常态化走访独居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同步搭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体系,通过180个网格微信群、便民服务热线等渠道实时收集群众诉求,网格员化身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民情联络员,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塔甸镇综治中心将持续深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以“枫桥经验”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锻造专业队伍、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打造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塔甸样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峨山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