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市全面推行村级共建共治理事会的落地实践中,红塔区洛河彝族乡党委、政府通过全面构建并深化运行“1+2+N+1”工作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事务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基层治理方式由行政主导为主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深刻转变,成功展现了党组织核心引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的生动图景。
织密组织体系 筑牢共治根基
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作为”的转变
洛河乡下辖5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超万人。乡党委坚持“搭建平台、激活主体”的原则,迅速在全乡5个村委会全面组建村级共建共治理事会。理事会由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整合“两委”成员、村民代表、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驻村力量等,形成核心领导。下设“共建”与“共治”两个功能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共建组聚焦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硬件提升;共治组主抓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软件优化。以各村实际需求为导向,灵活组建了涵盖建筑施工、农业技术、水电保障、环境卫生、“好商量”互助、文化宣传等领域的31支专业服务队,并将组织网络延伸至各村民小组,建立组级共建共治小组,吸纳各类“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和热心人士。组织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到乡村末梢,彻底改变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使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
聚焦关键领域 彰显共治实效
推动乡村面貌与内涵同步提升
“1+2+N+1”模式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惠及广大群众。洛河乡各理事会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共建组发动群众参与 以工代赈补齐设施短板
面对双龙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的问题,双龙村理事会及共建组迅速响应。他们深入调研,摸清症结,并借助“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契机,采用“以工代赈”方式推进建设。共建组广泛动员,鼓励有建筑、水电专长的村民,特别是组内的“能工巧匠”加入项目施工队伍,由村级“建筑施工技能队”负责技术指导。19名普通村民在共建组的号召下,以低于市场价的劳务报酬参与管沟开挖、管道铺设、回填压实等基础工作,共计投工投劳1298人次,赚取“以工代赈”劳务报酬20.049万元。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更让村民在亲身参与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对工程成果的珍惜度,成功破解了污水治理难题,显著提升了安置区的整体环境与生活品质。

理事会搭建产业桥梁 专业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在推动
以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中,乡级理事会和各村共建组扮演了“联络员”“组织者”的关键角色。他们积极对接乡政府、企业、高校资源,推动形成“五方联动”机制。理事会通过组织农户参与生产、协调企业销售兜底,确保了群众稳定增收,真正将特色产业打造成了强村富民的支柱。预计项目年产食用菌约486吨,年产值约486万元,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9.6万元以上,带动本地就业约4000人次,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实现了产业增效、集体增资、群众增收的多赢局面。
B
专业服务队联动发力 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
在常态化开展的“干净星期五”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理事会发挥了核心组织协调作用。各村的“环境卫生服务队”成为主力军,负责公共区域的重点清理和消杀;共治组负责划分责任区、发动农户落实“门前三包”,并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对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理事会依托洛河乡“文明超市”建设项目10万元工作经费推行“文明积分”制度,由共治小组负责日常检查评分,积分可在指定超市兑换物品,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这套由理事会统筹、专业服务队带头、共建共治小组落实、积分制激励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维护美好家园成为常态。

共治组破旧立新 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
面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负担沉重的陈规陋习,各村委会共治组主动担当文明新风“倡导者”和“监督员”。以把者岱村为例,过去村里办红白喜事,时间长的连吃5到7天,人情礼金往来繁重,共治组牵头组织村民代表反复商议,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对宴席天数、菜品数量、礼金标准等作出明确限定。共治组成员不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更在具体事务中全程介入:事前主动对接事主进行政策提醒和报备指导,事中现场核查桌数、菜品及礼金情况,确保规定落地,事后进行回访巩固效果。他们还联合文化宣传服务队,以道德讲堂、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播新理念。如今,“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共治组成功地为群众卸下了“人情枷锁”,让文明乡风浸润心田。

洛河乡的实践表明,“1+2+N+1”村级共建共治理事会模式是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有效抓手。下一步,洛河乡将继续深化完善这一模式,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引导更多村民自觉自愿投身到家园建设和治理中,努力将洛河打造成为更具示范效应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红塔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