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易门长安网 >> 工作要闻
云南易门家调委用真情系紧万家和睦结
2025-08-29 19:38:14

在云南玉溪易门县的村巷与社区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解铃人”。她们带着笔记本走家串户,把争吵不休的夫妻拉回谈判桌,将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消弭于无形。

自2022年县、乡、村三级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网络铺开,县妇联携手政法、司法、公安等部门,以专业打底、用温情铺路,让家长里短的摩擦不再升级为社会隐患。

2023年以来,全县511件婚姻家庭纠纷中419件成功化解,化解率稳定在82%。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破镜重圆的故事,更是基层治理者用真心守护万家灯火的生动实践。

图片1

村口“家调组”:把疙瘩解在门里头

龙泉街道杨大姐家的堂屋里,曾回荡着摔碗砸盆的争吵。因经济账算不清,她和丈夫从冷战到热吵,离婚协议书都拟好了。村“家调组”排查时撞见这场风波,没直奔“劝和”主题,而是搬了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先听杨大姐数丈夫的“不是”,再听丈夫叹生活的“难”。

第三次调解时,调解员掏出孩子画的全家福说道:“你们俩吵得凶时,娃躲在墙角哭,这图里的笑脸都淡了。”一句话戳中两人软肋,丈夫红着眼眶递过存折:“钱的事我糊涂,以后都听你的。”

这样的场景在易门县很常见。2025年上半年,全县“家调委”排查出96件婚姻家庭纠纷,79件在村头巷尾就画上句号。村(社区)“家调组”像毛细血管般深入肌理,网格员每周串门时留意哪家灯亮到深夜、哪家两口子多日不说话,发现苗头就及时“上门问诊”。

龙泉街道妇联主席者燕说:“以前是矛盾‘爆了’才救火,现在网格员的眼睛和耳朵遍布社区,小疙瘩刚冒头就被按住了。”

登记处“缓冲带”:给冲动婚姻踩脚刹

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旁的小屋,总亮着一盏暖光灯。王女士和丈夫曾在这里摔过门,起因是丈夫忘了结婚纪念日。“离就离!”两人拽着户口本冲进来,却被工作人员引到“婚姻家庭咨询辅导室”。咨询师没急着劝说,而是给他们泡了杯茶:“说说吧,从啥时候开始,连架都懒得好好吵了?”

这一问让王女士愣住了。她絮絮叨叨数起丈夫的“罪状”,从袜子乱扔到对孩子作业不上心,说着说着声音软了:“其实……他上个月还背我去看了病。”丈夫在一旁插了句:“她就是嘴硬,昨天还偷偷给我熨衬衫。”两个小时后,夫妻俩攥着没盖章的离婚协议出了门,丈夫挠着头说:“我请你吃碗米线,就当赔罪。”

自2017年辅导室设立,已有249对夫妻在这里“回头”。寒暑假里,咨询师会主动延长值班时间,因为“孩子放假在家,家长更容易因为教育问题起冲突”。这方小小的空间,成了婚姻的“减压阀”,让冲动在冷静中沉淀,让爱意在倾诉中回归。

图片2

三级联动网:筑牢平安“防护盾”

“李阿姨家男人又喝多了,在院里摔东西!”浦贝乡网格员的电话打到乡妇联时,普静正和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的同志开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四人当即起身,带着心理咨询师直奔李阿姨家。进门时,酒气弥漫的屋里,李阿姨正抱着孙子发抖。民警先稳住男方情绪,司法所工作人员引用反家庭暴力法深入浅出讲给他听,咨询师则拉着李阿姨到厨房:“咱先想想,他没喝酒时,对你咋样?”

这样的“组团作战”是易门县的调解常态。县级“家调委”每季度召集来自司法、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委员开例会,对中高风险纠纷“会诊”;乡镇(街道)每周研判,把隐患按“高中低”风险分级;村(社区)常态化开展排查,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接。2024年,浦贝乡通过提前介入,化解了6起可能升级的纠纷。

如今,李阿姨的丈夫戒了酒,晚饭后会帮着喂猪;杨大姐家的账本由两人一起算,笑声比以前多了;王女士的丈夫在结婚纪念日送了支康乃馨,附纸条写着“下次不会忘”。这些细微的变化,串起了易门县的和谐图景。

正如一位调解员在工作日志里写的:“我们调的是纠纷,解的是心结。每户人家的灯亮着,社会的平安灯就不会灭。”在易门,这份守护仍在继续,调解员们用真情实感系紧千家万户的和睦结。

(来源: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赵娴)

编辑:易门长安网
关闭
主办:中共玉溪市易门县委政法委员会
运维: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