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平县桂山街道青龙社区,有这样一位身影总是穿梭在邻里之间、田间地头——她是李兴荣,身兼社区调解主任、土地信息员,以及青龙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支部书记与组长等数职。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无私忘我的付出,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刻进每一件民生小事里,成为居民心中最可靠的“主心骨”,赢得了全社区的赞誉与信赖。
做邻里矛盾的“化解者”:把纠纷消弭在萌芽期
“调解工作无小事,每件都连着居民的心。”这是李兴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社区调解主任,她面对的是家长里短的琐碎、邻里间的摩擦,甚至是积怨多年的矛盾,但她从没有过一句抱怨,更不曾有过半分退缩。在她看来,邻里矛盾若不及时化解,不仅会搅乱居民的生活,更会破坏社区的和谐根基。
为了把工作做在前面,她养成了“每日巡查”的习惯:清晨的社区小路、傍晚的居民楼下,总能看到她主动上前与居民拉家常的身影。她聊家长里短,更留心倾听大家的烦心事、揪心事,从一句不经意的抱怨里察觉潜在矛盾,在一次日常的走访中摸清问题症结。“很多矛盾刚冒头时很容易解决,就怕没人管、没人问,拖成了‘大疙瘩’。” 正是这份“多留心、多关心”的主动,让许多纠纷在激化前就被她成功化解。
居民李某与老父亲的矛盾纠纷,更是她调解工作中的一段“暖心故事”。父子俩因过往琐事积怨30 多年,关系越闹越僵,甚至一度出现暴力倾向,成了社区里的“老大难”。李兴荣得知后,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找上门来。她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一次次上门倾听父子俩的心声:对父亲,她耐心疏导情绪,帮老人解开心里的“结”;对李绍勇,她换位思考讲道理,引导他理解父亲的不易。经过无数次的谈心、协调,终于在她的努力下,父子俩放下了30多年的隔阂,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心结”,终于在她的温暖调解下烟消云散。
做土地问题的“攻坚者”:摸排整改只为群众安心
作为社区土地信息员,李兴荣肩上扛着的是居民“住有所居、证有所属”的期盼。社区拆旧翻新期间,土地权属、落户办证等问题成了居民的“心头愁”,5户居民因土地手续问题迟迟无法落户,孩子上学、日常办事处处受限;6户家庭则面临历史遗留的办证难题,房产证成了“遥不可及”的念想。
看着居民焦急的神情,李兴荣暗下决心:“再难也要帮大家把问题解决了!”她一头扎进资料堆里,逐户梳理问题根源,反复研究政策文件;又一次次跑上级部门,从街道到社区,一遍遍沟通情况、提交材料,哪怕遇到“闭门羹”也不气馁。经过数月的奔波协调,5户居民的落户难题终于解决,6户家庭也拿到了盼了多年的房产证——当居民们握着她的手连声道谢时,她只是笑着说:“这是我该做的。”
土地图斑整改工作更是一场“硬仗”。上级每次反馈的图斑任务都时间紧、任务重,且社区的图斑分布散。彼时已年过六旬的李兴荣,却丝毫没有“退一步”的想法。为了精准完成定位、拍照、上传等工作,她每天背着设备、穿梭在丛林,遇到陡峭的山坡就手脚并用地爬,碰到茂密的荆棘就小心翼翼地绕。汗水浸湿了衣衫,树枝划破了皮肤,她都毫不在意,只想着“不能耽误进度,不能漏了一个图斑”。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她如期完成了社区200多个图斑的整改任务,为社区土地管理工作筑牢了坚实基础。
做居民福祉的“守护者”:让居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支部书记、小组长,就得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是李兴荣对自己的要求。作为第八居民小组的“领头人”,她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为小组谋发展、为居民谋福利。
基础设施不完善,她就主动对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是牵头建盖了小组公益房,解决了居民活动无场地的问题,又打造了老年人活动场所,让老人们有了聊天、娱乐的“幸福驿站”。看到小组污水排放混乱,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她又多方奔走,成功争取到城市补短板项目,规范了污水管网建设——如今的小组里,污水乱排的现象没了,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居民们的心里也亮堂了。
为了让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李兴荣还积极盘活小组的资产资金,通过合理规划、规范管理,让闲置资源变成了“增收活水”。从2010年每户居民分红1000元,到如今增长至3000元,数字的背后,是她为小组发展付出的无数心血,更是居民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真实写照。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李兴荣,这位平凡的基层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对待居民的每一个诉求,用责任与奉献在基层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她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社区的每一角落,也凝聚起邻里间的温情,成为青龙社区里一道最靓丽、最动人的风景线。
来源 | 大美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