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峨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紧盯法治社会建设任务,着眼全县公民法律素养提升需求,靠实普法责任、创新宣传方式,聚焦领导干部、青少年、乡村(社区)居民群众、特殊人群等“四类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普法,着力提升普法宣传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普法宣传有形有感有效,让法治之光照亮彝乡前行之路,积极助推平安峨山、法治峨山建设。
抓好“带头”,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
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全面落实领导干部日常学法、任前考法、年度述法等制度。采取专题学习、辅导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发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突出领导干部普法重点内容。紧扣习近平法治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制度,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等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机关、单位日常学法制度,建立“普法日”把法律法规学习纳入机关、单位学习内容,集中与本单位工作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培训等活动,推动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2024年开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3次,以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学习29场次,举行新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3次13人,组织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3次8人。组织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分场次观看以婚姻家庭、邻里、土地纠纷引发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片10场次,参与观看人员800余人。
二是压实“关键少数”法治建设责任。加强和规范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将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作为压紧压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强力抓手,开展“一把手”专题述法,有效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推动形成法治建设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利局面。
三是深入推进各机关部门、乡镇(街道)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法活动。印发《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学习选题计划》《峨山县2024年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列入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选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指导督促全县各党委(党组)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学习主题开展专题学习,持续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阵地”。2024年内共开展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81次,开展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8次、政府常务会议学法5次。
四是加强政法干警、行政执法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年内组织全县政法干警参加省、市政法系统同堂培训、云岭讲坛等线上培训10期。组织1200名行政执法人员全年内开展集中培训1次,线上培训2次,加强对全县乡镇(街道)72名综合执法队员的培训指导,组织184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执法资格考试,努力提升广大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能力和依法履职水平,助力法治政府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积极打造新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领导干部年度述法等组合拳,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活动中的“头雁”效应,切实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抓好“源头”,全力呵护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之路。
立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深入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设立法治课,丰富中小学校普法内容,坚持灌输与体验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同步推进,不断强化健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健全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47名法治副校长围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反校园欺凌、消防安全、防溺水、禁毒宣传、预防青少年犯罪、食品卫生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及校园安全等内容,通过法治讲座、模拟法庭、家长会、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班级微信群、法治知识竞赛等形式,常态化扎实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送法进学校”专题活动。通过以案释法、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广大师生在轻松氛围里了解到更多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要明确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强化自身安全意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2024年结合“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围绕“涉青少年犯罪”问题短板,开展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家庭入户法治宣传1081户1717人、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活动30余场次、“利剑护蕾”法治宣传进社区4场次,全县相关普法责任单位多形式开展“送法进学校”活动共145场次,受众达7.1万人次,积极倡导学生、家长及监护人共同学法,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系紧系牢“法治第一粒扣子”,全力呵护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之路。
抓好“大头”,唱响乡村法治宣传“好声音”。
聚焦抓好农村群众这个“重要多数”,始终把“送法进乡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乡村法治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延伸普法触角,不断提升法治宣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影响力,唱响乡村法治宣传“好声音”。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精准对接群众法律需求,充分利用“3·8”维权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通过以“法治赶场”、集中普法、入户走访、“双语”普法、调解普法、文艺演出、法治春联进万家、法律书籍进农家书屋等系列方式,面向农村群众广泛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送法进乡村”活动,将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普法形式送到群众身边。充分利用乡村“赶集日”人多面广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党政机关、政法干警、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多部门,通过设置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陈列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册、宣传单、手提袋、写法治春联、出动流动宣传车等方式,在城乡街道、集贸市场、公共广场集中开展“送法进万家”暨法律义诊活动。2024年开展“送法进村(社区)”等活动349场次,受众5.4万人次,发放各类普法读物7.4万余份,将“法治大礼包”送到群众“家门口”,积极营造“大普法”声势,掀起全社会学法用法热潮。全面宣传普及宪法、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土地经营、邻里关系、防范电诈、交通安全、食品卫生、人民调解、外出务工、信访、人居环境等与广大农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重点讲解民法典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群众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治思维。充分发挥468名“法律明白人”、334户乡村“学法用法示范户”、80名“云小普”普法志愿者、78名“法治副村长”,以及2112名扎根基层普法队员作用,深入村(社区)及群众家中常态化开展现身说法、以案释法、“面对面”讲法等活动。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生活中常见的邻里纠纷、赡养抚养、劳务纠纷、个人信息保护、守护“钱袋子”、规范借条内容、酒驾和赌博的危害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内容以案释法,答疑解惑,引导群众自觉用法律知识明是非、判对错,及时消除邻里之间的纠纷隔阂、积怨误会,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有效利用全县196支乡村文艺队通过“文艺+普法”的形式,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艺汇演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2024年以来开展文艺普法表演活动9场次,制作《网赌深渊》《出借银行卡“刑不刑”》《彩礼风波》等专题普法短视频15个,打造670余个“村村响”大喇叭,发出全民学法“最强音”,进一步将法治理念渗透、浇灌到群众心中,让法治精神融入群众生活、走进百姓心中、走进千家万户。充分利用现有的2个国家级、5个省级、2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打造形式多样、具有彝乡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23个,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468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334户,选派村(社区)“法治副村长”78人,推进农村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
抓好“重头”,以普法“小切口”做实社会治理“大文章”。
坚持以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群管控等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实施分众化、个性化的“重点普”,打好普法宣传与基层治理的“组合拳”,不断提升普法社会影响力。全面逐户排查、摸底掌握特殊人群现实需求,按照包保分工要求,充分发挥政法队伍主力军作用,对排查出的284名“五类重点人群”入户开展“多对一”的针对性谈心谈话、普法教育和化解纠纷等系列暖心活动,进一步强化重点人员的法治意识,筑牢法治防线。结合诉源治理的目标要求,充分依托村组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社区民警、司法所等基层群体,针对重点人群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婚恋家庭、抚养赡养纠纷、财产继承、邻里纠纷等易引发“民转刑”“刑转命”的领域重点排查,加强释法说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对问题户专项普法与日常普法有机结合、普法与矛盾调处化解一体推进,以普法宣传“小切口”做实社会治理“大文章”。2024年开展排查矛盾纠纷512次,调解矛盾纠纷565件,全县98%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聚焦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两类人员”,制定《峨山县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协调机制》《峨山县村(居)民委员会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方案》,积极推行“监管+普法”“服务+普法”工作模式,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解矫宣告、集中教育、见面个别谈话、实地查访等各环节,融入报到、首次谈话、入户走访全过程,教育引导“两类人员”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刑法、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两类人员”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提升“两类人员”法治意识。加强与村组干部、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详细了解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近期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状况及存在的矛盾纠纷情况,并通过深入践行法治宣传教育“零距离”,不断增强普法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努力提高“两类人员”的规矩意识和法治意识,尽力防范风险隐患,杜绝再次违法犯罪。
文图 | 峨山县司法局 倪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