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司法局
关注玉溪法宣在线微信
国务院 互联网+督查
从法槌到锄头:她让法治阳光照亮彝族村寨的每个角落
2025-07-25

“我要把司法的温度带到田间地头,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个角落。”这是马艳归法官在驻村任职仪式上的深情承诺。这位曾经在审判台上手持法槌的“正义守护者”,用两年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深刻内涵,自2023年驻村以来,以“司法为民”的赤子之心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完成了从“坐堂问案”到“行走基层”的精彩蜕变。

从“法庭”到“田埂”的华丽转身

初到大母公竜村时,这位习惯了法庭庄严氛围的女法官,面对全新的农村工作环境,内心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马艳归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时的情景:泥泞的乡间小路让她步履维艰,方言的交流障碍让她频频挠头,复杂的村情民情更让她深感“本领恐慌”。转变从放下身段开始。马艳归主动向村干部请教农村工作方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情户情;她挽起裤腿走进田间,跟着村民学种烤烟、修水利;夜深人静时,她反复研读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将法律专业术语“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从法槌到锄头,变的是工作方式,不变的是为民初心。”马艳归说。如今,走在村里,迎面而来的都是亲切的招呼声;村里有大事小情,大家都愿意找她商量。这份鱼水深情,正是她完成角色蜕变的最好见证。

以“匠心”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田间地头的日日夜夜里,马艳归将法院人特有的严谨细致转化为谋划乡村发展的“工匠精神”。她常说:“乡村振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像办案一样抽丝剥茧,像绣花一样精益求精。”初到村里时,面对860亩连片的烤烟地,这位曾经的民事审判法官开始了她的“田野调查”。她跟着烟农凌晨6点起床,记录烤烟生产的每个环节;她翻遍农业部门的档案,比对近五年的气候数据和收购价格;她甚至自学土壤检测知识,在田间取土样分析。三个月的“沉浸式调研”后,她向“村两委”提交了一份详实的《烤烟产业提质增效方案》,从品种改良到烘烤技术升级,条分缕析犹如一份“判决书”。在解决村民饮水难题时,马艳归展现了惊人的“较真”劲儿。为了确定最佳管线走向,她带着工程队翻山越岭十余次;选择智能水表时,她比较了五家厂商的产品参数;施工期间,她天天蹲守工地,连一个接口的密封度都要亲自检查。村民笑称:“马书记搞工程,比绣娘绣花还仔细。”正是这份执着,让全村151户人家终于用上了稳定、干净的自来水。

以“暖心”浇灌民生幸福之花

“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司法必须有温度。”这句常在法庭上说的话,被马艳归原封不动地带到了乡村振兴一线。在她看来,驻村帮扶不是完成考核指标,而是要用炽热的为民情怀,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村民的心坎上。马艳归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重的“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困难诉求。张家的屋顶漏雨、李家的孩子辍学、王家的慢性病用药......每个问题后面都标注着解决进度,就像法庭上的案件流程表。但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案”标准不是法律条文,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村干部都说:“马书记的台账比医院的病历本还详细,连村民自己都忘了的小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最让马艳归牵挂的,是村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当发现6名脱贫户子女因学费问题可能失学时,她连夜整理助学材料,清晨就守在教育局门口等候。为争取“雨露计划”指标,她前前后后跑了七八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彝族姑娘小杨哭着说:“马阿姨,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建设家乡。”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小事显担当”,马艳归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与村民的合影,她说:“这些笑脸,就是最好的政绩单。”从庄严的法庭到广袤的乡村,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在这片热土上,她用真心实意书写着新时代的“鱼水情深”,让法治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角落。如今的马艳归,早已成为大母公竜村的一份子。她常说:“驻村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段从“法院人”到“乡村贴心人”的转变之路,不仅见证了她的成长,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她将继续以实干和担当,书写更多动人的乡村故事。

来源 | 中共华宁县委组织部

玉溪市司法局
Copyright 2013-2016 版权所有:中共玉溪市委政法委员会 玉溪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制作单位:玉溪网 滇ICP备100004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