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流程,强化案件质量监管,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效。江川区司法局组织开展2025年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自评自查,通过“把脉问诊”进行全面体检,找出法律援助工作中的“病因”“痛点”,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推动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建机制、强领导,“全面体检”有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压实主体责任。组建由司法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法律援助业务骨干为成员的案件质量评查小组,并邀请市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专家库4名成员共同参与,他们凭借丰富的法律援助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二是明确评查标准,强化分类指导。此次评查坚持统一标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司法部印发的《全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规则》《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规则》等规定及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行动要求,围绕刑事案件、民事案件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从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不同阶段,分门别类作出了科学、规范、细致的量化。
三是提前培训指导,强化评查纪律。评查前,领导小组对参评人员集中组织培训,统一评查尺度、方法和规则,明确纪律要求,尤其对评查标准中“一票否决”等6项规则进行重点强调,确保每一件案件评查结果真实可靠。
二、重诊治、出良方,对症下药治“顽疾”
一是“一案一卷”源头规范。法律援助中心高度重视卷宗的归档整理工作,对承办律师已办结并提交的案件进行提前规范整理、查缺补漏。对今年省、市评查要求的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已结案的91件刑事案件、19件民事案件再次进行核查,确保卷宗材料齐全、归档规范。
二是“一卷一评”精准评定。此次评查采用“集中评查、交叉互评、一卷一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考量后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定等级;评查内容围绕案件受理指派合法性、辩护代理合规性、庭审质证有效性、法律文书规范性及庭审实效性等多个关键环节进行,高度关注与受援人沟通记录、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服务评价,重点对农民工讨薪、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民生类案件办理成效进行了电话回访,将受援人回访情况纳入评查表,确保评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此次评查优秀卷宗3份,良好卷宗68份,合格卷宗36份,不合格卷宗3份,回访案件群众满意度均达100%。对评查中发现的优秀案件,推荐上报市级进行参评。
三是“一评一改”靶向施治。评查过程中,评查人员对照评估指标及等级表一一进行标注,确定评估等次,并在案件评查表中明确记录扣分项、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避免“一评了之”。对评查中发现共性问题,如会见记录简略、法律文书存有瑕疵、辩护质证简单等,评查小组及时梳理汇总、形成总结报告,提醒承办律师避免;对个性问题,评查小组单独与承办人员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并明确了整改期限,督促承办律师限期更正。此次评查发现共性问题5类19条,个性问题35条,均进行了反馈。
三、先预防、强监管,“治已病”转向“防未病”
一是加强日常监管。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不是“终点”,而是“提质起点”,质量监管更重在日常。法律援助中心将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监督机制,以每年省市评查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区级的质量评查,加强对案件办理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提升质效”的良性循环,通过以评促改、以查促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二是注重结果运用。针对评查中暴露的问题,法律援助中心将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法律援助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将评查结果与考核、激励机制结合,推动法律援助从“能办案”向“办精品案”转变,提高受援人的满意度、认可度和安全感,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来源 | 江川区法律援助中心 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