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峨山,旧称嶍峨,享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美誉,拥有悠久且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作为中国首个彝族自治县,峨山亦是云南省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份。该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众多文治武功、青史留名的贤达人士。境内以“六彝”文化(彝祖、彝镇、彝医药、彝火、彝鼓、彝绣)为核心的彝族文化瑰宝,尤为丰富多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繁荣则国运昌盛,文化强盛则民族兴旺。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为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深刻内涵,从而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近年来,随着峨山县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并深度融入民族团结与法治建设之中,全县各民族携手并肩,共同迈向美好未来,为峨山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族文化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峨山县以其独特的彝族刺绣、彝族花鼓舞、火把节、油菜花节、祭祖节、摸鱼节、开新街等一系列传统技艺和民族文化闻名遐迩,素来享有“天下彝家·笃慕梦园”之美誉。同时,峨山县凭借其深厚的彝族祖先文化、花鼓舞文化及火文化,令人心驰神往,被盛赞为“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
花鼓舞是峨山县流传最广、参与性最强的民间传统舞蹈,堪称峨山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彝族人民崇拜祖先、崇尚自然、祈求平安、热爱生活的独特表达方式,更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深受峨山人民的广泛喜爱。目前,全县共有民间自发组织的500余支花鼓队,汇聚了近万名花鼓舞爱好者。设有2个彝族花鼓舞协会、14个花鼓舞传承点及19个校园培训点。2021年,彝族花鼓舞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舞不仅成为深刻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桥梁,还逐步发展成为峨山一张璀璨夺目的文化名片。
此外,峨山县拥有覆盖78个村(社区)的196支文艺队伍,以及活跃于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组织,深入推动了峨山县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节日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艺惠民演出、绣娘评选、长街宴、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蕴含着浓郁的彝乡风情,而且各具特色、风味鲜明。随着峨山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已成为峨山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展示平台。它们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彝乡峨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唱响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凝聚了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使峨山县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全县各级学校在“峨山彝族课间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使彝歌、彝舞、彝绣等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激励党员干部奋进
峨山县拥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得以传承,更弘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这片热土孕育着红色基因,承载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作为云南省4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峨山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已成为滇中地区革命的摇篮。
近年来,峨山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将其与干部群众的法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演唱红歌、诵读经典文献、观看党史视频、分享学习感悟、邀请老党员讲述党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全县党员干部紧扣“红色基因教育传承”这一主线,通过瞻仰革命遗址、重温入党誓词、合唱国歌、观看专题片、聆听党课、开展体会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接受庄严肃穆的红色文化洗礼,汲取初心力量,永葆为民情怀,彰显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
目前,全县共有革命遗址32处。在8个乡镇(街道)中,有7个已建有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纪念设施。此外,县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红色展厅,为全县干部群众学习党史提供了极大便利。位于甸中镇的“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焕发新颜,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如今,慕名前来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络绎不绝。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均有60余批次各级党员干部及中小学生前往“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法治文化润泽各族民众心田
紧密结合彝乡实际,组建并灵活运用普法专员队、普法专业队、扎根基层普法队、普法讲师团等“八支队伍”,在法治宣传、政策解读、隐患排查、矛盾化解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前沿哨所的作用。通过构建高标准、多元化、全方位的普法队伍体系,实现了对全县78个村(社区)及598个村(居)民小组普法宣传的无死角全覆盖,有效构建了覆盖全县的“大普法”工作网络。同时,着力深化线上普法教育,积极推送本土典型案例进行以案释法,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生动讲述法治故事,常态化普及法律知识,广泛传播法治文化,持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积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持续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让法治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峨山各族群众。创建了“峨山法宣在线”微信公众号,建成23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长廊等实体阵地,以及78个法治书屋,将社会环境打造成为一个法治教育的大课堂。位于县城晶山路的“嶍峨花廊法治文化公园”,以民法典为核心元素,生动展现了民法典在保障公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公园内设有3组法治宣传栏、25个法治公园标识牌以及1座法治主题雕塑,内容涵盖家庭关系、民间借贷、房屋买卖、交通事故、夫妻债务、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方面,使广大群众在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法律知识。
深入推动“法治好声音”在乡村的广泛传播,建成覆盖县、乡、村、组四级的“村村响”应急广播站点680余个。通过每日设立专门的法治宣传时段,播放涵盖电信诈骗、家庭暴力、邻里纠纷、交通安全、森林防火、校园霸凌等多个领域的以案释法典型案例,使法治精神真正走进百姓家中,融入千家万户,让“法治之花”在彝乡村村寨寨绚丽绽放。
乡村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创新
深入挖掘并弘扬乡村文化中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及民间艺术等元素,不断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系统梳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名人典故、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培育村民的道德观念、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村民踊跃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成立文化协会、艺术团体等组织机构,深化村民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基层村民自治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新效能,构建“以文聚人、以文化事、以文兴村”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充分发挥全县196支乡村文艺队的宣传效能,将文艺汇演与法治宣传、法律服务、道德文化及乡村振兴等内容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和深化法治文化宣传的形式与内涵。
创作了一批独具峨山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巧妙地将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交通安全、电信网络诈骗、乡村振兴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融入花灯、歌舞、小品、相声、朗诵、快板等多种文艺汇演节目之中。文艺队在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火把节及国家宪法宣传日等多个传统节假日期间,深入全县78个村(社区),通过说、唱、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采用更新颖、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的手法,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活动。甸中镇栖木墀村群众文艺队利用栖木墀村老年大学每月20日集体活动的契机,用花灯剧的形式开展普法表演,深受辖区群众欢迎。
持续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法治文化惠民活动。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以及重大主题活动期间,积极动员文艺爱好者和文化团体,深入开展“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文化下乡活动。
一个个贴近生活、洋溢着乡土气息、鲜活生动的身边故事被搬上舞台,紧扣百姓的日常生活,巧妙融入法治、道德和政策元素,温暖民众心灵,引导群众在音乐、舞蹈、戏曲、民俗中感悟真善美,领会法治精神,积极营造乡村法治文明与社会和谐的新风尚。每年春节前夕,组织普法志愿者、老年大学、书画协会等群团组织,深入乡镇(街道)及社区,广泛开展“法治春联进万家”活动。通过书写法治春联、开展法治宣传、解答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为群众呈现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盛宴,传递新春的美好祝福,为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2个,建成县、乡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以及村(社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8个。进一步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全方位无缝覆盖。培养468名“法律明白人”和334户乡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借助乡村文化中的传统智慧与道德规范,高效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有力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今的峨山,民族文化蓬勃发展,法治建设持续深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峨山县先后荣获“云南省文明县城”和首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2023年,峨山再添“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省级先进平安县”及“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等多项殊荣。
峨山大地呈现出政通人和、安定和谐的喜人景象。在法治的庇护下,彝乡各族同胞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和睦。他们的笑容宛如绽放的花朵,映衬出法治之花的绚烂多姿。
来源 | 峨山法宣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