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地和社区居民拉家常
这个女警很“大样”!荣立二等功、三等功,10多次受到嘉奖,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社区民警。获得学雷锋标兵、善行义举榜职业道德模范、巾帼文明岗示范标兵等殊荣。从2009年接手社区警务工作至今,十年如一日,她用自己的“大样”担当,怀亲民爱民之心,办便民利民之事,用一片真情守护着高龙潭社区的老老少少,用一言一语抒写着高龙潭社区里的暖心故事。
“闺女,听说你去驻守隔离点了,没事吧?”“闺女,这是我刚到地里摘的菜,你一定要尝尝。”“闺女,就等你回来给我理发啦!”……在红塔区凤凰街道高龙潭社区,女民警冯存焕被一群大爷大妈围了个团团转。冯存焕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笑嘻嘻地说:“大爹大妈,我没事。”结束了驻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小区的安保工作后,女警冯存焕又走进了高龙潭社区。
今年42岁的冯存焕,是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红塔山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社区里的大爷大妈总爱叫她“闺女”。走进社区,她贴心细致,视群众为至亲。干起警务工作,她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待人处世,她更是豁达大度,嘴边常挂一句“让我上”。因此,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大样姐”。
“等了50多年,我总算有个真的生日了”
社区警务工作烦琐、复杂,冯存焕自2013年担任高龙潭社区民警以来,工作中她事无巨细、倾力而为,见一难,帮一难。
“闺女,我有件事,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家住高龙潭一组的高大爹向冯存焕求助。高大爹本是1963年1月8日出生,50多年前因工作人员疏忽,误将高大爹的出生日期登记为1963年12月13日。高大爹年轻的时候觉得出生日期错了对生活也没啥影响,随着岁数大了,为了赶上国家政策按时领取养老金,高大爹想将错误的出生日期更正过来,可是多次询问了社区、村组后,因为高大爹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所以出生日期一直没能更正过来。
冯存焕一口应下了此事,决心一定要帮高大爹了却这件烦心事。一回到派出所,冯存焕就一头扎进了档案室,翻阅关于高大爹一家的户籍信息,她发现高大爹与其妹妹的岁数仅相差7个月,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错误,可这一信息并不能完全证明高大爹的真实出生日期。不放弃的冯存焕又跑到社区资料室,整整两天,冯存焕灰头土脸地将霉味熏天、灰尘满布的社区资料室翻了个遍,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高大爹有效的出生登记材料。为确保精准,冯存焕走访了高龙潭的20多名群众,形成了5份有效的询问笔录,终于在2019年10月22日将高大爹错了50多年的出生日期更正过来。拿着崭新户口本的高大爹激动地说:“闺女,等了50多年,我总算有个真的生日了!”
“你真给我找到了,我死了也能闭眼了”
社区警务工作中,总有些陈年旧账难以翻阅,总有些事情时隔多年难以解决。冯存焕就是够“大样”,难翻的旧账仔细翻,难解决的问题她来办。
2014年,刚到高龙潭社区工作不久的冯存焕开展社区入户工作时,发现邓大妈看到她总是欲言又止。向周围的群众打听后,冯存焕得知,70多岁的邓大妈有一个女儿,因为智力有问题,30多年前走失了,邓大妈苦苦寻找多年,可一直没有女儿的音信。得知此事后,坐不住的“大样姐”开始了风风火火的行动。冯存焕主动来到邓大妈家,表明来意后,邓大妈抑制不住眼泪,几乎是放声哭了起来:“我找了这么多年,我想着不会有人管这件事了,闺女,我想我女儿啊!你帮帮我,我不想到死也不知道女儿是死是活。”听到邓大妈这么说,冯存焕的眼泪夺眶而出,紧紧地拉着邓大妈的手说:“大妈,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警察管这件事,我帮你找女儿。”
在帮邓大妈找女儿的这段时间里,冯存焕像是着魔了一般,埋头查阅30年前后玉溪各类失踪人员,甚至是无名尸体资料……孩子“是死是活”,她一定要给邓大妈一个答复。寻找30多年前走失的女孩犹如大海捞针,即使详细询问了每一个细节,无数次对比邓大妈女儿的照片,网上网下翻看各类失踪人员的材料,把脸皮磨到最厚将邓大妈及其女儿的情况向多部门反映寻求帮助后,依然无果。战友劝她:“‘大样姐’,这件事太难了,别为难自己。”冯存焕是伤心的,甚至是失落的,但一想到邓大妈布满血丝的泪眼和话语,她依然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
日后的工作中,冯存焕依然牢牢记着帮邓大妈找女儿这件事,她主动和红塔公安分局治安部门沟通,请治安部门一定要关注此事。2016年,全国范围内重户户籍普查启动,当治安部门的户籍民警将一份与邓大妈女儿名字相同的核查名单拿给冯存焕时,冯存焕高兴坏了。在一一核实之后,四川一女子的情况和邓大妈走失的女儿完全一致,在请求对方派出所核查该人情况,收集相关信息比对后,终于确认了邓大妈走失的女儿就是现在身在四川的胡姓女子。“大样姐”几乎是飞奔到邓大妈家:“大妈,你姑娘还活着,她嫁到四川了,还生了两个女儿!”邓大妈傻了一般,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一个劲地抹眼泪,紧紧拉着冯存焕的手说:“闺女,你还真给我找到了,我死了也能闭眼了!”
在高龙潭社区工作的7年多,“大样姐”不只帮邓大妈找到了女儿,凭借着一股冲劲儿和韧劲儿,她已经帮助辖区群众找回了4个失散多年的亲人,类似这样的“寻亲寻人”故事在她的工作中还在续写。
“妈妈,我想抱抱你”
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冯存焕连续一个半月没有休息。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七,她每天拨打上百个电话,对辖区人员情况进行核实,将排查出的人员与社区掌握的人员数据共享。
疫情初期,玉溪市内“一罩难求”,冯存焕管辖的葫田二小区留守老人较多,几个大妈跑到社区警务室红着眼对冯存焕说:“闺女,我们没口罩,我们怕得那个病。”冯存焕的心中特别不是滋味儿,赶忙将自己手中仅有的几个口罩拿给了大妈们,自己却戴着酒精喷了再喷、用了再用的口罩。之后,冯存焕还是放心不下老人们,主动联系高龙潭社区协调捐赠单位,将口罩依次送到老人们手中。
在红塔区华瑞小区、玉景苑小区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很多群众对出现确诊病例的两个小区避而远之,甚至是绕道而行。这次,一腔热血的“大样姐”的做法更是值得所有人点赞!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玉溪市内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两个小区都不在冯存焕的管辖范围,冯存焕不惧感染风险,主动向所领导请战:“我女儿长大了,父母健在,无牵无挂,我是女民警,到老百姓家中做工作我最合适!”之后,这名“大样”的女警便走进了有确诊病例的小区。小区封闭工作刚开始,所有住户极度恐慌和紧张,卫健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询问排查,部分群众不开门,甚至极少数群众不配合管理,要求外出“透气”。此时,冯存焕协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逐一敲开群众的门,耐心地给群众讲解封闭期间的管理事项,每排查一户,她便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精准地传达到每一户,帮大家戴好了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住户吵闹着要购买生活用品,她就主动帮群众买,谁家缺什么买不到的东西,“大样姐”一句“我家有,明天给您送来”。一来二去,住户和她渐渐熟悉了,也更加信任她了。隔离小区内有一名准妈妈出现了咳嗽的情况,情绪特别不稳定,“点名”只和冯警官交流。在耐心劝导和交流后,这名准妈妈接受了进一步检测,排除了感染的可能。
整整10多天,每天直面可能被感染的群众,工作在有确诊病例的小区,戴着难以呼吸的口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天下来,“大样姐”已是汗湿了背脊。回到宿舍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冷空气划过黏糊糊的身体,冰冷入骨。凌晨时分,拖着疲惫的身体和酒精味回到家的冯存焕本想悄悄睡在沙发上,可懂事的女儿却一直等着妈妈。“妈妈,我想抱抱你。”一直坚强的“大样姐”心里似乎被击碎了一般,她强忍住眼泪,站在门口朝女儿挥了挥手,假装没事一般地笑着说:“姑娘,以后再抱。”这原本平常的拥抱,在此刻却是如此的珍贵。
“比起高跟鞋,我更喜欢风火轮”
几乎所有女生都喜欢漂亮的高跟鞋,但冯存焕不一样。自从开始做社区警务工作,冯存焕就没买过一双高跟鞋。男民警和她开玩笑说:“‘大样’,你天天穿平底鞋,跑得比我都快!”她总是笑着说:“比起高跟鞋,我更喜欢风火轮。”
“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工作开展以来,冯存焕克服辖区单位多、农村门牌号混乱等困难,勇于实践,从标准地址的标注到每一种类型数据的录入,都先学先试,面对工作任务量大、时间紧的要求,冯存焕在每日坚持步行到社区采集信息的同时,依托社区人员、村组干部等力量采集信息,确保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警力。高龙潭社区的“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工作中数据录入总量在全局遥遥领先。几年来,冯存焕还结合社区特点,将“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警务”有机结合,形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为警所用的良好局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冯存焕发动社区网格员、“红袖标”等群防群治力量当好信息排查员、宣传员,充分利用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工作做到了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不漏人,确保无遗漏、无死角。
其实,“大样姐”也非时时“大样”,她有家庭,有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子女,很多时候,冯存焕总觉得愧对孩子,偷偷流泪,偶尔也会萌生退意,但一走进社区,她似乎就忘记了这一切。她常说:“我们是宣过誓的,穿着这身警服,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
春雷雨后的玉溪,桃红柳绿,万物复苏,冯存焕又在高龙潭社区里忙碌起来,她依旧穿着平底鞋,用坚实的步伐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如早春阳光一般照亮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用温暖呵护着社区的每一名群众,用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周围的每一名战友,用警察情怀和担当继续抒写着“大样”的社区女警故事。
(姚军 文/图)